而且他預習這兩門的速度非常快。
化學則更多一點偏向文科,要記的東西非常多。
所以方然的化學在數理化三門中是相對較差的那一科。
沈心怡則剛剛相反。
她的數學物理稍差,化學非常好。
當然她的語文和英語更好,生物也不差。
所以她是八班的第一名。
而方然,一門英語就直接拉開了大步距離,數學就算考150也補不上。
不過,沈心怡很奇怪,從昨天的學習交流來看,她發現方然的數學是真的好。
有的問題,她覺得方然講的比老師講的還要通俗易懂一些。
但她又發現方然數學課上就沒怎么聽,她也不認為有人能無師自通。
所以,為了提高自己的數學成績,沈心怡提出了疑問:
“你為什么數學學得這么好呢?我看你上課也不聽講,課后也就是做完作業,你可不要和我說你是天才。”
方然想了想,沒有糾結于天才這個點,而是問道:
“你知道什么叫入門嗎?”
“知道,就是和師傅領進門一個意思嘛。”沈心怡回答的很果斷。
方然接著問道:“那你覺得你的數學入門了嗎?”
沒入?”沈心怡回答得吞吞吐吐。
要說入門了吧,她覺得不自信,感覺有的知識點學得模模糊糊的。
要說沒入吧,她每次數學考試都沒有低于過110,120、130也不是沒有過。
這個成績算很不錯了。
方然見沈心怡的樣子就知道了答案。
分數不是關鍵,猶豫就代表著沒入門。
因為分數是可以靠勤奮的刷題刷出來的,而會做題并不代表就真的懂了。
方然繼續說道:
“我初三的數學老師說過一句話,我印象非常深刻。”
感覺到重點來了,沈心怡屏氣凝神,靜待下文。
卻等到一句鋪墊。
“當時我們班剛升初三,全班的成績在年級里屬于中等,而他來了之后,數學成績直接變成了年級第一。”
這鋪墊很有效果,沈心怡聽得更認真了,生怕錯過一個重點。
方然繼續道:“他問過我們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你們學數學入門了嗎?
而他說過第二多的話就是:方然入門了,新知識在門內,他也在門內,而你們在門外,你們怎么學得過他呢?”
沈心怡感覺自己有點懂了“入門”的真正含義,但又好像不是完全懂。
這時,方然給出了最終解釋:“所謂入門,其實就是基礎。
你基礎打好了,學新的難的知識,自然就很容易,因為沒有門的阻礙,而你基礎沒打好,就會覺得新知識好難,沒法學會,因為有門的阻礙。
其實學習任何一門學科都是一樣的道理。
我數學基礎好,所以每次新課預習一下,自學一下,就很快學會。
我英語基礎差,以前的語法單詞都沒有掌握,看到新的就更覺得煩。
而你則與我相反,當然你的數學沒有我的英語這么差。”
方然非常耐心的把話說完。
這次,沈心怡徹底懂了,就是說自己數學基礎差嘛。
雖然分數不低,但其實不少題目都是刷題刷會了,而不是真的會。
明白后,沈心怡露出了可憐的神情:
“那我現在怎么辦?從小學數學學起?打基礎?”
方然看著她,自信道:“那倒不用,以后你覺得不清楚的地方就問我。”
“我帶你入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