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被一番安撫,也不知道內心怎么想的,朱由校也不管他這么想,把他打發走了,讓他專心負責司禮監的批紅、蓋章。
等王安走了,朱由校便去了一趟宮內的太監學堂,來這里親自選拔人才。
明代初期,是不允許太監學習文化的。后來發現文官勢力太強,又在宮內設立了學堂,讓小太監在學堂內學習文化,從而扶持出宦官勢力,對外庭進行制約。
明代的制度,在平衡之術上簡直做到了巔峰的程度,幾乎每一個部門,都有相應的部門進行平衡。
從而不會導致某個部門權力過大,進而威脅到皇權。
宦官勢力有時候確實會權傾朝野,但也必須是依附在皇帝的權力之下的,就算是權傾朝野,利益和皇帝基本上也是一致的。
所以明代的皇帝通過制度的完善,在政務上可以偷懶,自己跑去做喜歡的事情,也不至于天下大亂。
來到學堂,里面有六十多個太監正在讀書,有些是小太監,也有不少是十四五歲的太監,和朱由校的年紀相仿。
此次反腐,宮內二十四部門,除了少數幾個部門沒有被太大波及,大部分部門的掌印太監,以及中層管理太監都是十去九空,被牽連出來的就多達四十多人,查抄出來的臟銀就達到了八萬兩。
朱由校隨即在學堂里選了十幾個和自己年紀相仿的少年太監出來,然后把他們任命成了各部門的掌印太監。
看起來簡直荒唐至極,然后朱由校要的就是這個效果。
他就是要讓東林黨感覺他荒唐,一般用砸錢的方式更容易營造這種感覺,但是朱由校又不是真正的昏君,他缺的就是錢,怎么可能亂花錢。出了亂花錢之外,不錯過任何營造荒唐的感覺,來讓東林黨放松警惕。
這些十四五歲的太監,思想還比較理想化,沒有過多接觸到權力斗爭,朱由校把他們提拔起來實際上也是有好處的。
只要接下來做好反腐工作,監督好宮內各部門的運轉,那么各部門就會充滿朝氣,也比提拔那些老油條更不容易腐化。最大的好處就是,這些剛從學堂里出來的太監,背景比較干凈,皇帝把他們提拔起來,他們對皇帝會產生更強烈的忠臣感。
各部門的中層管理,則由年紀大有工作經驗的太監來擔任,也都是由朱由校親自任命。之所以不假他人之手,主要是怕李進忠在過程中扶持親信勢力,導致李進忠權勢過大。
歷史上朱由校很大可能性并非是李進忠害死的,但是如今的朱由校還是防著一手,不讓宮內權力過多集中在李進忠手上。
反正朝政也插不上手,朱由校管理宮廷的時間還是有的。
宮內經過一番整頓,風氣頓時改善了不少,其中能夠出宮采辦貨物的太監,也都被換了一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