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朕想要親自整頓禁軍,只是不知道如何下手,所以想學兵事。”朱由校對孫承宗說道,孫承宗說道:“皇上,您身為皇帝,自是要知曉一些兵事的,您若愿學,臣便給您講講。”
“好。”朱由校神色振奮,孫承宗隨即開始給皇帝講起了軍事上的常識。孫承宗雖是文官,但卻熟讀兵法,特別是戚繼光的軍事著作。加上早年治學的時候經常往來邊關,喜歡與老兵交談,使得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并非是紙上談兵之輩。
孫承宗這天在宮內給朱由校講了將近一天的課,朱由校把他留在宮中吃過晚飯,孫承宗這才出宮。
夜幕降臨,朱由校一邊回想孫承宗給他講的那些軍事常識,腦子里對這個時代的戰爭模式已經有了較為清晰的了解。
此時的大明軍隊,大量使用火器。對付游牧民族的慣用戰術就是先用火炮轟擊,從而打亂敵人陣型,然后再以騎兵沖殺。明成祖朱棣北伐蒙古之時,就是使用這種戰術。
火繩槍在大明也有較為廣泛的應用,稱之為鳥銃。不過工匠因為日子不好過,經常偷工減料,官造火器經常炸膛,質量反倒不如民間私造的火繩槍。
火器在這個年代,未必比弓箭更靠譜。火繩槍的有效射程大約是200米,其中在50米內的殺傷力極為恐怖。弓箭手同樣能做到這樣的殺傷,還可以進行拋射。不過火繩槍的優點就是,士兵的訓練比較簡單,對身體素質要求不高。而弓箭手對身體素質的要求比較高,而且訓練時間比較長,作戰的時候體力消耗較大。并且質量高的弓箭,造價和火繩槍相比也許不會高出多少,但是箭支和子彈的造價就有明顯的差距了。箭支造價遠遠高于鉛彈,鉛彈制造極為簡單,只要有個爐子,鉛水滴下來就是一枚枚鉛彈。
而且只要有足夠的火藥,火繩槍發射次數不受體力限制。
火繩槍對于大明這種有大量人口,而且農民缺乏軍事訓練的國情來說,是非常適用的。可以依靠龐大的人口,快速組建出一支支軍隊投入戰場,就算是傷亡是少數民族的好幾倍,也能用龐大的人口磨死游牧民族。
這個時代大明最大的威脅并非游牧民族,而是東北的野豬皮,屬于游獵民族。野豬皮號稱女真后裔,實際上是通古斯人,只有后世的通古斯人才會留辮子。這些通古斯人在通古斯打不過其他蠻夷,就一路往東跑。來到東北后,吸收了一些大明的文化和生產力之后,加上其原本的野蠻特性,加上兵種是以騎兵為主,機動性很強,所以十分難纏。
這些通古斯野豬皮之所以號稱女真族,主要是因為人口太少,所以需要吸納東北的女真部落,從而組建一個人口更多的強盜團伙。
暫時朱由校手上沒有一個能夠大批量生產質量達標的兵工廠,所以組建火槍兵的計劃不太靠譜。
整頓禁軍的目的,更主要是為了保護自身安全,防止東林黨發動兵變。所以朱由校思考再三,決定將騰驤四衛改組成為騎兵部隊。
大明的精兵,基本上就是邊軍。邊軍不太可能參與兵變,畢竟離京城太遠,還沒到京城就被鎮壓下去了。大明的制度,也注定了邊軍不可能參與到中央兵變當中。
也就是說,東林黨人就算是發動兵變,頂多也就是大明腹地的軍隊,這些軍隊經理兩百多年的和平,早就嚴重退化,完全就是戰五渣。這些戰五渣部隊一旦發生兵變,只要朱由校手上有一支精銳騎兵,就能迅速將兵變鎮壓下去。
而且先控制騰驤四衛,再想辦法控制京營,皇權就能穩固了。
這天晚上朱由校召見了御馬監掌印太監張炎。
“奴才張炎,叩見皇上。”張炎有些忐忑的進了養心殿,不知道是不是皇上昨天檢閱了騰驤四衛后不高興,這些天他已經很努力的在研究如何整頓御馬監了,只是剛上任不久,還沒來得及采取具體整頓措施。
“張炎,御馬監如今有多少戰馬?”朱由校問道。
“啟稟皇上,戰馬奇
(本章未完,請翻頁)
缺。如今不僅是邊關將士缺馬,皇家亦是如此,御馬監只有兩千余匹良馬可為戰馬。”張炎回答道,一邊連忙解釋道:“之所以缺馬,主要是光祿寺茶馬貿易被民間商人走私搶了生意,以至于良馬盡入民間,朝廷在茶馬貿易中只能換到一些下等馬匹,挽車拉貨還可堪一用,卻是上不了戰場。”
原來大明與北方游牧民族的貿易,是朝廷壟斷的。這種邊境貿易,往往用很幾十斤粗糙的茶磚就能換到一匹好馬,然后再由朝廷把馬賣到民間,錢先存在光祿寺的倉庫內,等戰時再把銀子拿出來購買戰馬。
萬歷年間,光祿寺存了上千萬兩白銀,不過三大征過后,這筆銀子已經用光了。而民間走私則非常猖獗,賄賂邊關士卒出關貿易,幾乎都是明目張膽的在做了。邊軍武官也大量參與其中,邊軍已經出現了很嚴重的腐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