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這軍火,是目前最賺錢的生意,可我們為什么不做,你們也應該知道,這些東西到了我們內地,都是要傷人的,可今天是為了打倭寇,我們就破例一次,先給美國去個信,看看渠道如何?再做定奪。”
對于仰光、香港的族人,都在忙著自己的生意,而遠在大洋彼岸舊金山的族人,到多了一些喜慶的氛圍。
要過節了,浩波按照往年的慣例,把來美國留學的十二個孩子,集中到了一起,全部拉到唐人街的裁縫店,每人訂做了一套唐裝。
完了之后,又在規定的價格之下,給每人購買了一套便服。
過年了,穿新衣,吃餃子,放鞭炮,耍龍舞獅,看花燈,這是族人的一種傳統。
特別是來到國外的族人,他們有一種情懷和傳承,如果忘記了這些,他們會感覺自己遠離了傳承,愧對于祖先,心里不得安寧。
每當這個時候,每一個華夏族人的內心,都有一種吶喊,在召喚著他們,讓他們去做這些事情。
如果你是一位真正的華夏族人,不妨試一下,到了春節,看看自己內心的深處,有什么在呼喚。
在大院內,五氏的弟子們,自己動手,用中文書寫了很多喜慶的對聯和福字,貼在了大門、果樹、菜園等醒目的地方。
大年初一,所有的弟子都穿上了新做的唐裝,吃完了餃子,三叔三嬸,就帶著所有在這里的族人,來到小院給大家拜年。
在每個人拜年之后,三叔給每人,送出了紅包。
這個時候,一掛事先準備好的鞭炮,也在門外響起。
然后眾人乘車首先去了二叔萬強家拜年,這是浩波來到這里的一個慣例。
二叔一家看到眾人到來,也都互贈紅包。
事完之后,這才一起乘車,去了唐人街,進行族人的大歡慶。
在大年初一的這一天,舊金山的華夏子孫,都會身著唐裝,集聚在這里,不論黨派、不論教別,在一個旗幟下,歡聚節日,游街舞獅。
這個時候,太行山的一個小村里,也一樣有著節日的氛圍。
燕子從基地到了延安,被分到東南抗大分校女班,還當了班長。
她們這個女班,有三十多人,來源也比較復雜。
有來自北京、天津的大學生,有來自內地的先進青年,也有抗日一線的女戰士,她們都是**的先進青年分子,集聚在寶塔山下起誓,一定要自己的雙手,把倭寇趕出中國。
她們不辭辛苦,一路行軍,來到了太行東南一個叫山塔塔的小山村。
在這里他們用自己的雙手,借助鄉親們的幾口窯洞和房舍,就辦起了自己的大學。
他們在這里雖然清貧,但他們卻有著高尚的情操和遠大的目標。
他們雞鳴而起,日落而歸,每天操課學習,都排的滿滿。
來到這里經過學習,燕子的思想品質和政治素養,又上了一個檔次。
這不春節到了,燕子帶著他們女班的所有學員,在一張草席上,鋪上了報紙,在歡聲笑語中,為整個學校的全體人員在包餃子。
完成之后,下入大鍋,每個小班,都用盆子,裝好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