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告白》在2010年上映,同年松隆子還開了自己的演唱會,在演唱會上我見到了她的吉他手丈夫,一個矮矮的相貌憨實的中年人。如此美麗的女人嫁給了一個比她大16歲的男人,我想這就是愛情與藝術的雙重魔力,這也讓我對松隆子的敬意上升了一層。
在中國,松隆子的粉絲中盛傳一種叫“木松”情結的東西,就是希望松隆子能和木村拓哉在一起,并且對松隆子現實中的老公頗為不屑。但我卻覺得如果單從外貌去匹配兩個人的話豈不是太膚淺了,松隆子的選擇肯定有她的道理。在剛剛決定結婚時松隆子向媒體說出選擇對方的理由是被自己先生工作中為人處世的魅力所折服。
據說她先生除了吉他彈得好還是個編曲家,在中國大受歡迎的《花樣》就是她先生的作品,是個內心柔軟的才子。
松隆子的這場演唱會樸實無華,舞臺布景十分簡約,大概是為了減少視覺的刺激從而讓觀眾更好地感受音樂吧,松隆子的臺風也親切自然,頗有點音樂老師的風姿。這是我第一次看日本人的演唱會,布景雖然簡單卻充滿了高級感,這種簡單似乎也是被精心設計過的。
在演唱會臨近尾聲時,樂隊鼓手打起了動感的節奏,松隆子在舞臺上向觀眾一一介紹樂隊成員的名字。那動感的節奏感喚醒了自己身體里舞蹈的靈魂,我突然意識到如果自己把舞蹈這項才藝堅持下去的話也許將來的一天能成為可以讓松隆子介紹名字的那類人,跳舞難道不比打鼓更值得贊賞嗎?
在關于松隆子的資料里說到松隆子喜歡的樂隊是史密斯飛船樂隊,帶著對松隆子喜歡聽怎樣的音樂的好奇我搜索了
(本章未完,請翻頁)
這支樂隊。其中熱度最高的兩首歌分別是電影《世界末日》里的主題曲《idon'twa
amissathing》(我不想錯過你)和《dreamon》(繼續夢想),這首《dreamon》的旋律非常熟悉,后來知道說唱歌手阿姆的《singforthemoment》(為此刻歌唱)就借用了這首歌的旋律,同時自己也成了經典。
這首歌也燃起了自己年少時對街頭文化的熱情。說唱,街舞同為街頭文化,阿姆能把對偶像的敬意融入自己的作品里,我同樣也可以把對松隆子的情感融入自己的舞蹈里。就這樣,舞蹈作為我人生中堅持得最久的一件事被當作自己通向理想的最后資本被認真地對待了起來。
喜歡上一個日本女人,作為目標我很想了解優秀的日本男人是什么樣的形象。最好的途徑也許就是通過看電影了,我記得從那之后看的第一部日本電影叫《他人之顏》,起初完全是被電影海報上活木乃伊一般的人像所吸引,但這部電影遠沒有電影海報所傳達得那么恐怖,講的是一個毀容的男人在失去面孔后生活和內心發生的一些變化。看似早已釋懷的男主卻難掩異于世人的不安被演員從繃帶的縫隙間表現得入木三分,是一部探討面孔對于男性意義的電影。那也是自己第一次把一部接近兩個小時的日本黑白電影完整地看完。這部電影也讓我對之后要看的日本電影有了更高的期待。
說到日本電影,繞不開的人物大概就是北野武了,當我看到網上對他的評價是日本電影新天皇時,我決定先從他的電影看起,看他的第一部電影是當時網上比較容易找到的《四海兄弟》,電影開
(本章未完,請翻頁)
頭就給了北野武一個特寫鏡頭,那時我發現這位大師的臉好像有點毛病——不時地在抽搐。
北野武的出現讓我覺得日本真是個“開化”的國度,這樣的“怪人”也能成為電影的主角,簡直可以用“亂來”來形容,臉上的抽搐似乎完全被北野武委任了演戲的任務,倒也讓自己看到了一種別樣的可能性。
也許從認識北野武之后,自己青春的奮斗才算真正開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