筱原絕對是個會讓所有人都喜歡的可愛女人,一次筱原參加一檔電視節目,他們一行人進入了一家位置偏遠的中國人開的餐館,受到熱情的款待后筱原看見餐廳里閑置的卡拉ok機便自顧自地用日語唱起了鄧麗君的《我只在乎你》作為對主人的回饋。
筱原更新了一張她最新設計的衣服的成品穿著效果圖,照片里筱原似乎剛沐浴過,頭發還沒有干透,筱原扯著衣角方便展示衣服上圖案,衣服采用藍草染色,從肩頭斜跨前身的是白色的銀河系,筱原低頭看著衣服面露微笑,似乎對自己的作品充滿愛意。我在照片下寫道:一切都是新的感覺。
這就是暑期里她更新的所有內容,暑期結束后我繼續學校圖書館的工作,我又再次感受到了剛進圖書館工作時那種想通過閱讀提升自己的沖動。記得在圖書館看完的第一本書叫《這一生,至少當一次傻瓜》,講一個日本農民如何用他的愚笨種出奇跡般的蘋果的故事。
因為筱原是個天文迷,所以從那時起我看的第一本書叫《仰望星空》,由亞瑟·克里斯托弗·本森所寫,但其實這本書和星空無關,是一本寫人生智慧的書,作者也被贊擁有這個星球上站得最高的靈魂。因為發現作者的敘述風格誠懇而內斂和自己的心性相近,所以就挑選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標題進行閱讀,看能否會發現更多共鳴之處。因為每個標題都是獨立的,所以這本書更多的時候被自己當做小品閱讀。
真正讓我靜下心來看的第一本書是鈴木大拙所寫的《禪與日本文化》。經歷過一些事后讓一直都持無神論態度的我對玄學產生了一些興趣,再者佛教文化也是筱原的愛好之一。
在這本書的禪與日本的藝術文化這一章節里提到,東方藝術的精髓重在留白,越是簡單的東西,給人的聯想越大。這句話讓我聯想到自己對筱原所發照片的評論風格。在筱原的ins上也有和我一樣狂熱的粉絲,每張照片都會評論而且留下大篇幅的文字,在文字最后還會加一個屬于自己的特殊記號。與這位粉絲相比自己的留言似乎更有禪意。
當看到禪不可言以及禪就是日本人的性格這些話時,之前的一個疑惑再次浮上了心頭。那就是每次看筱原的照片獲得的點贊數有幾千上萬個而留言的人
(本章未完,請翻頁)
卻不到50人,是這些人怕麻煩嗎?還是日本人有不喜歡給人添麻煩的習慣,覺得點贊就好了,評論的話難免有好壞之分需要讓人分辨。那些只點贊而不評論的人難道是懷著某種更高深的思想境界嗎?這樣一想自己的留言就算再簡短精辟也不及這種無言的愛吧。
我不知道是否可以把無言的愛比作無詞的曲,那段時間我知道了克里斯·波提,從那首久石讓為電影《四海兄弟》所作的配樂里,克里斯·波提是那首配樂里的小號手,在他的小號曲《whenifallinlove》(當我墜入愛河)里我確實感受到了純音樂的別樣濃情。
就在有了這種覺悟之后,過了不多久我居然受到命運一記精準的嘲諷,這記嘲諷來自那本《仰望星空》里關于對“專長”的描述,那句話是這么說的:“業余者們的精神狀態,就像與自己心愛的人在一起時一樣,每每想到自己喜歡的心上人若能愛上自己,他們的內心就會一陣悸動。職業者的精神則如同一個男人處心積慮并有禮有節地向一個老處女求愛,聲稱一切都是為了她今后的幸福著想。”這句諷刺是我無論如何都無法回避的。
那幾天筱原都沒有更新內容,但我并不擔心,因為我知道筱原正在準備一個大型活動,一次畫展,展示筱原年幼時期練習畫畫的草稿,因為是以繪畫為主題的展覽,所以在對外宣傳的創意上也是和繪畫有關的,這個創意就是先通過在人臉上進行繪畫然后拍成照片再用電腦制作出具有繪畫效果的圖片,筱原也參與了宣傳照片的制作。
當筱原把最后的成品發在社交平臺上時,起初我并不完全了解這個創意,所以我的評論是:眼睛。當我知道這是加工過的照片后我再次評論道:我不想任何人把友惠畫得如此栩栩如生。這也是我唯一一次發了兩條評論的圖片。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