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仰止,景行景止。圣人欲教化黎民,先痛其所痛,使民生畏,再利其所好,民之樂善,所以事倍功半。畫師不知心中所畏,亦不知路朝何方。”
“先生所言如孤星引路,可是心中自有千山萬水之浩蕩無涯,但宣紙有矩,筆墨有竭,方寸之物怎能承載萬象累重?”
“治大國若烹小鮮,方且一葉可知秋。”
此言過后,蘇洵不顧皇子的身份,對著正襟危坐的關中月深行一禮。
此番對話雖然只有寥寥數句,但如同枯夜燈火,將蘇洵心中一直昏暗的地方照亮。蘭陵雖處于天障之內,不受四野戰火襲擾,但民心不古,流匪過山四處揭竿,臣民抱怨,治國不如行畫。
今日聽聞教書先生一言,直指國治之痛根。蘇洵像是醍醐灌頂,恨不相逢年少時。
對
(本章未完,請翻頁)
于關中月來說,這個蘇彥絕對不止于畫筆上的才情,或許不久之后,眼前之人將會是江湖中翻云覆雨者,史衍無常,多半也是因這些人而改變。
月色皎皎,屋頂上蘇洵倚著屋脊,手里的精致手刀在一塊綠松石上不斷雕琢,手法如行云流水,紛紛石屑落下,一枚印著蘇彥印記的方印逐漸成型,這是給教書先生的留別之物,蘇彥唯一送出的印章,上面的金石小篆寫道“德有人師”。
果然,次日清晨,關中月謝絕了蘇洵的客卿邀約,帶著那枚堪為天下第一印的“德有人師”離去。
拿到這枚印章,關中月心中也是哭笑不得,自己一個曾被江湖人稱“風去人不還”的超級殺手竟被冠以為人師表的贊譽,這還真是世事無常!
農歷三月初三,鹿鳴山西峰的露臺上人影恍恍,百丈大小的會武場中一個巨大的銅鼎烈火熊熊,四個角落也放置著高大的火釜,東西兩處的鼓臺上一人多高的大鼓已被立起,周圍高低錯落的看臺上早已坐滿各門各派的門徒弟子。
除卻江湖人士外,各地的世俗門閥也有參與,人頭攢動,熙熙攘攘。
關中月這次沒有掩飾身份,恢復了原來沉穩尊貴的面容,黛色的指環也出現在左手上。
關中月的入場在鹿臺上引起了不小的轟動,身為風月流年的二當家,就算不提八境巔峰的修為,也是江湖中的頂尖存在。被人恭敬地請到鹿臺中間最高的的看臺上,關中月隨意找個位子坐下,開始閉目養神。
看臺之下,議論紛紛。
“那就是傳說中的朔月右使,果然一幅世外高人的模樣,得此一見也算不虛此行了。”
“真希望能加入風月流年,這樣就有機會拜入朔月右使門下了。”
“就你這平平資質,下輩子吧。”
“既然連朔月右使都來了,你們說這次有沒有希望能見到傳說中的神仙。”
“我看沒希望了,傳說中的兩位紅塵神仙孟懷卿和逝水流只在十七年前的天山之禍中現身過,這等江湖會武也不入神仙法眼吶。”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