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按照學習領域來劃分的話,這世上有適合學習的人跟不適合學習的人。
換句話說,有些人并非真的不愛讀書,只是他的讀書天賦實在差了些。
施清河不在此列。
他能夠進入泉州五中的實驗班,本身就是一個最好的佐證。
前世的施清河在整天打瞌睡、穩定班級最后一名的情況下,能夠在高考前最后一個月抱佛腳,最后成功考上一個正兒八經的本科,這同樣證明著施清河的學習天賦是不差的。
大膽一點,天賦異稟!
在有了教材、公式、跟答案的配合下,施清河開始進行學習。
現在還有文理分科,施清河選的是理科。
六個科目,施清河最具基礎,最有把握的是語文跟英語。
這得益于前世的施清河曾經在外國游蕩過兩年時間。
學科英語極其注重語法,但真實情況是,國外英語交流,其實不怎么注重語法。
這是施清河后續需要去彌補的知識。
語文更不用多說了,這是一個只要天賦好,一整個學期都不用上課也能考班級第一的科目。
雖然背誦的古詩詞、篇目施清河已經忘記絕大部分,但一些深層次的記憶是怎么也消除不了的,只要稍加提示就可以再次撿起。
之后是數學。
奇變偶不變,符號看象限。這是施清河腦海里下意識想出來的內容。
有借必有貸,借貸必相等。這是施清河前世大學專業所學習的一門科目。
猜猜他是什么專業?
像類似生物、化學這些需要長時間背誦的內容,且沒有連貫性,施清河要重新學習起來就比較困難。
大學對現在的施清河來說只是一個跳板,它的選擇在施清河看來并不重要。
很多學生,包括當初的施清河在大學填報志愿的時候,都陷入了專業選擇困難癥。
但真實情況是,專業的選擇,在整個志愿填報的內容中,并非是最重要的一個選擇。
相反,在某個程度來說,專業選擇是最不重要的。除非是那個專業具有極強的專業性!
在社會上,畢業生從事工作與專業不對口的情況比比皆是。
普遍來說,填報志愿的考慮從大到小應該是——大學>城市>專業。
專業是最后才需要考慮的內容。
城市最好選大一點的城市,因為大城市網速好,打游戲比較得勁。
開個玩笑,因為大城市能夠讓大學生更好地接觸到社會,或者在兼職、實習的時候擁有更多機會,畢業后可獲取的選擇也相對較多。
但如果大學依舊是上課-食堂-宿舍打游戲這樣三點一線的話,不論是什么城市都沒差別。
做好筆記。
按照生物學來說,人的學習能力在16-18歲的時候達到頂峰,此后人的學習能力就在不斷下降。
這時候的施清河,其實就是天賦最高的施清河。
再加上擁有上一世的心態,沉著的心境,不會再因為簡短的學習而變得心煩意亂,不再有青春時期的傷春悲秋而分散注意,施清河驚訝地發現原來高中知識并不像自己腦海里想象得這么艱難!
這些隱藏在腦海深處被塵封的深層記憶被施清河用紙質課本一點點的喚醒。
最后的兩個月,將以前喪失掉的高中知識彌補起來,儼然從不可能變成了可能。
盡管因為時間緊湊,這個可能性依舊微乎其微。
但是——
“當你選擇面對困難的時候,其實問題就已經解決了一半。”
提著0.5mm的好得利簽字筆,施清河繼續背誦練習著化學試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