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你想造芯片?現在國內造出來的芯片比買的都貴,劃不來的。”
造不如買、買不如租這類思想,將會成為國人今后很長一段時間的共識,然后在這個共識上栽個大跟頭,才會醒悟過來。
“芯片是高科技的根基,必須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孟東來回道。
“貪大求全可不是什么好事,你一家公司不可能把什么都造了。”侯益民勸道。
怎么不能?
看看后世的韓國,韓國人一輩子誰能離開三星?
孟東來的目標就是做中國的三星,到時候以一己之力抗衡西方列強的制裁,然后piapia打他們的臉。
“我當然不會什么都造,但核心命脈必須抓在手里,否則就會被人卡脖子。”孟東來回道。
什么都造,和什么都能造是兩個概念。
就比如芯片,或許今后華盛百分之八十的芯片會選擇對外采購,但必須有百分之二十的是自己造的。
不能到了關鍵時刻,別家公司不賣,華盛直接就沒得用。
“那行,我給你打聽打聽,不一定有用,這跨行跨太遠了。”侯益民應了下來。
“謝謝了。”孟東來肯定不會只找他一個,還會找別人,但他相信侯益民肯定會是最上心的。
公司的研發進入正軌,后面他就要開始全國各地的跑了,之前在云南邊境前線聯系的關系也要開始利用起來。
將那些國家、地方政府不看好的企業、科研機構、人才全都搜羅過來,充實華盛公司的骨干。
侯益民剛才說的沒錯,孟東來不僅打算要造芯片和通信設備,還要造錄音機、錄像機,還要造電視、DVD、電腦,甚至造汽車、造船、造飛機、造火箭。
到了農歷年底,孟東來許出去的認購份額最終只賣出去了一半,這已經超過了孟東來的預期,看來公司員工對于華盛還是很看好的。
時間進入87年2月份。
回家過年的華盛員工陸陸續續的返回,開始進入新一年的工作,士氣高漲。
交換機研發和銷售業務理順之后,孟東來開始全國各地的跑。
其實在85年之前,中國的芯片產業還是比較強大的,和西方國家的差距并不大。
但自85年之后,這個產業就開始不斷萎縮,后來甚至被本來遠遠落后于中國的韓國和中國臺灣地區趕超。
來自于后世的孟東來知道芯片產業對于一個國家的重要性,雖然不能扭轉國家政策,但也不能眼睜睜的看著國家的芯片產業和人才被埋沒、流失。
通過香港進入國際證券市場的第一桶金正在為孟東來源源不斷的賺取現金,支撐著孟東來可以在國內照著自己的想法“任意妄為”。
對于孟東來的行為,手底下的大部分員工都不理解,但孟東來堅持己見,并且專門成立了一家芯片制造公司-深圳芯造,獨立于華盛之外。
改革開放持續深入,全國各地許多的工程師受國家號召,南下深圳進入民企支援國家建設。整個86年,華盛和深圳芯都受到了大政策的影響,終于緩解了對于人才的迫切需求,加上孟東來全國各地的搜羅,兩家公司的員工人數在86年底急劇膨脹到了五千人,成為了深圳最大的民營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