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蒙未辟吾先生,紫霄宮中聞大道。
執掌地書稱仙祖,護佑人族天地師。
人教之中做教主,六道輪回人道尊。
千年參果黃中李,混元金仙道始成。
本座乃人道道主,人教副教主鎮元子是也,待日后你功成之日,來人族祖地尋為師即可。”
只見老者邊說邊往天邊走去,看著不過緩緩幾步的行走,卻已是萬里之遠。
大禹聞言,心底又喜又驚,他萬萬沒有想到多年在此教導自己的師尊,竟是諸天圣賢之一,人教副教主鎮元子,如此一來,自己豈不是一躍超過了五帝的位格,與三皇同輩了。
也不待大禹多想,鎮元子便已徹底消失在了天邊,大禹回到家中,腦袋還是一團漿糊,睡了一覺之后,第二天終于緩過了神來。
大禹離了皇都,便在各地開始了治水大業,大禹初期治水非常順利,每到一處,大禹便召集當地官員與軍隊,經過多地的經驗總結,大禹發現當年父親鯀的治水之法確實問題不小,導致無數百姓流離失所,雖說舜殺了鯀,略顯苛待,然而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大禹心中更是堅定信念,要完成父親未盡的事業,禹總結了其父親治水失敗的教訓,改革治水方法,以疏導河川治水為主導,利用水向低處流的自然趨勢,疏通了所有大河。
治水期間,禹翻山越嶺,淌河過川,拿著測量儀器工具,從西向東,一路測度地形的高低,樹立標桿,規劃水道。他帶領治水的民工,走遍各地,根據標桿,逢山開山,遇洼筑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
禹為了治水,費盡腦筋,不怕勞苦,也不敢休息,他親自率領老百姓風餐露宿,三過家門而不入,整天在泥水里疏通河道,把平地的積水導入江河,再引入海洋。
經過十多年的治理,終于取得成功,禹終于消除了人族洪水之災禍,舜帝知道了消息,便將大禹召回皇都,觀察數年,終于到了舜帝功德圓滿之時,帝舜在位三十三年時,正式把天子位禪讓給禹。
禹正式成為了三皇五帝之后的第一人帝王,在治水的過程中,禹走遍天下,對各地的地形、習俗、物產等皆了如指掌。禹將天下重新規劃,將蚩尤劃分的九州重新劃分,并制定了各州的貢物品種,帝夏禹王還規定:天子帝畿以外五百里的地區叫甸服,再外五百里叫侯服,再外五百里叫綏服,再外五百里叫要服,最外五百里叫荒服。甸、侯、綏三服,進納不同的物品或負擔不同的勞務。要服,不納物服役,只要求接受管教、遵守法制政令。荒服,則根據其習俗進行管理,不強制推行中央朝廷政教。
一時間,帝夏禹王在人族中聲望日隆,直逼三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