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內石質須彌座上,供奉著一尊高約27尺的千手觀音立像。千手觀音像,全身貼金,頭戴寶冠,身披菁紗,瓔珞垂地,赤雙足,立于仰覆蓮花寶座上,體態柔媚,高大勻稱。觀音頭頂重疊三個小頭像,上面仰視看著天,中間平視人間,下面俯視地獄,隨處有難隨處現。肩上的兩只大手高舉無量光佛。正身以一根千年金絲楠木精雕而成。身后呈扇形密布1004只手。每只手分別雕刻著一圓睜的慧眼,分別拿著日、月、凈瓶、寶鏡、寶印、數珠、蓮花、金剛杵等等各式各樣的佛門法器,以示解救一切苦難眾生的威力。這些手前后參差,左右環繞,上下重疊,互不遮掩,懸空排成15層圓弧。抬頭凝望,宛如一朵巨大而怒放的金菊,千姿百態,美觀壯觀,氣勢如虹。觀音左右兩側的佛壇上,有兩尊高約9尺的木雕立像。左側男像為觀音之父,右側女像是觀音之母,他們身著官服,面容慈祥。殿內四根立柱上,懸塑善財、龍女童子各一。他們神采奕奕,足踏彩云,面向觀音,合掌微笑,猶如一對對天真活潑的童男童女,栩栩如生,婉麗動人。
見著如此巨大壯觀的千手觀音塑像,袁正不免感慨:“此尊千手觀音塑像,真可謂集眾家妙手之大成!”
王璽見狀,指著大殿內壁上一組面積達810平方尺的壁塑,對袁正說:“袁大人,您可以看看這些壁塑,上面記敘了妙善公主出家為尼、火燒白雀寺、魂游地府、釋迦點化、香山修行、施千眼救父、玉帝敕封的故事。”
袁正順著王璽手指的方向看過去,只見殿內三面墻上都雕刻著有栩栩如生的人物故事彩塑。漫步其間,人物雕琢精巧雅致,場景設置奇絕妙趣,神界、人間、地獄三界描繪得筆走龍蛇,精雕細琢地展開了觀世音菩薩從人到佛的傳奇故事。
袁正嘖嘖稱贊,走出大悲殿,前往報恩寺的正殿——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左右兩側設有斜坡通道,斜廊為四方柱支承大式卷棚頂建筑,四周沒有任何依靠,只有四根立柱直接擱地面,建立在斜度為15度的地面之上。頗有宋代建筑形制之遺風,是南北回廊通往大雄寶殿的一組通道建筑。
看著這斜廊,袁正忍不住發問:“《考工記》里講過,三角形制的建筑具有穩定性。為什么這樣一個形似四邊形的建筑,沒有任何依靠,依然能屹立不倒呢?”
王璽笑著給袁正解釋:“這是如意斜廊,俗稱‘四不挨’。自修建好后,經歷了多次地震,仍安然獨立,說起來都是報恩寺里神佛庇護的緣故呢!”
袁正似笑非笑地說了一句:“看來報恩寺的菩薩還挺靈驗的。”
王璽不敢多說,只怕多說多錯,指引袁正繼續察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