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他又切換了幾個網頁,恰好看到一個懸浮豆腐塊廣告,上面寫著“網賺薅羊毛===天天搶紅包”。
這樣的廣告實在是太尋常了,無論PC還移動端網頁都能看到,而現在的網民對“薅羊毛”一詞也基本不陌生。
早先是沿襲春晚小品中白云大媽“薅羊毛織毛衣”的做法,被定義為“薅羊毛”。
現在“薅羊毛”是因為互聯網行業的各種補貼,很多平臺為了積聚人氣達到推廣營銷的目的,于是花樣百出的給各種福利。
有些人就利用這個機會,通過各種方法大量的去注冊、推廣、做任務,領取各種優惠券、話費、現金紅包、QQ幣、實物等等。
不是現金的“羊毛”到手后,再通過打折的方式去淘寶店賣掉。
平臺為了數據漂亮,對此基本上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這些人也被統稱為“羊毛黨”。
陳序當然也薅過羊毛,之前有很多P2P公司,注冊就送10塊、20塊,他用他姐、他妹妹以及他爸媽的手機號去薅過,一共賺了有上千塊。
后來這一類公司風控越來越嚴格后,他就沒去做了。
此時,陳序盯著屏幕上的小廣告,眼睛漸漸開始發光,“對啊,我怎么把這塊給忘記了!”
其實除了P2P以及一些大眾的薅羊毛方法以外,還有很多高收益的網站,比如趣頭條、惠頭條、搜狐資訊、東方頭條、悅頭條等等。
這些新生的app為了吸引用戶、搶占市場份額,紛紛砸錢推廣;
一是推行“收徒”模式,用戶只要推薦新用戶加入就能獲得高額的現金紅包,而且還能獲得“徒弟”收益的提成;
二是用戶文章、觀看視頻就能獲得金幣獎勵,金幣可以按照“匯率”兌換成RMB。一般1000金幣兌換1元錢。
但是條件比較苛刻,提現門檻也很高。
APP要求任意文章、觀看視頻,并且每天可獲取的金幣數有上限,這么做都是為了盡量杜絕羊毛黨、提高真實用戶的留存率。
期間app每5秒會檢測一次用戶操作,如果連續5秒沒有檢測到頁面滑動則計時暫停。頁面右下角會出現一個類似時鐘的圓圈,每30秒轉一圈,用戶可以隨機自動獲得30-120的金幣獎勵。
每篇文章時間累計超過300秒后,一般都不會再產生任何收益。
后來有編程大佬就專門寫了掛機腳本,腳步會自動運行,打開一篇文章后每隔5秒用程序模擬滑動一次,滑動60次后自動退出該文章。
千萬不要小看這種小打小鬧的模式,由于存在“收徒”提成機制,一旦數量上了規模很容易產生裂變效應。
很多人靠著模擬器腳本賺的盆滿缽滿。
可惜啊,他知道的太晚了,就像那些有很多小姐姐的APP,每次被掃黃打非后,他才從新聞中知道,一時間捶胸頓足、黯然傷神。
后來APP都增加了對模擬器的檢測,只要檢測到模擬器的痕跡,賺的錢都提現不了。
不過現在有了小白就不一樣了。
模擬器會被檢測到是因為腳本的程序化,人家真實用戶可能2秒、3.5秒又或者4.1秒滑動一次,而且每次滑動的頁面距離都不一樣;
而腳本無論時間還是滑動距離都是固定的,當然一下就檢測到了。
而以小白的計算機水準,編寫一款模擬真實人類的習慣的智能腳本,應該是小菜一碟,APP檢測不到,自然不能判定他違規。
“對,就寫薅羊毛腳本!”
陳序越想越正確,“除了自己運行外,還可以加羊毛群,腳本免費給他們用,不過必須要拜他為師,這個可以讓小白加密一下……不行,不能拜自己為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