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號陳序第一天到清大上課。
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長,倪鴻振院士親自過來講課。
教室里的學生歡欣鼓舞。
很多人叫著“倪院士好”、“院長好”。
“大家好~”倪鴻振院士笑呵呵的跟大家打著招呼,一點也沒有身為一個院士兼院長的威嚴。
等和學生打過招呼后,學倪鴻振院士朝坐在階梯教室后排的陳序看了眼,然后在黑板上畫了一個長方形結構圖,里面分為八個部分,然后在里面開始寫。
1:智能程序
2:嵌入的模式匹配器
3:lisp
4:編譯程序或解釋程序
5:機器指令
6:寄存器和數據通路
7:觸發器和門
8:晶體管
寫完了,倪鴻振院士笑道:“這是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家帕特里克·亨利·溫斯頓在《人工智能》教科書里所定義的人工智能軟硬件分層結構。
他以智能程序為頂,以機器原件,如晶體管為底。
它曾經代表了幾乎人工智能工作者對人工智能的所有構想。
不過有人不贊同帕特里克的分層結構,他就是我國著名人工智能專家陳序先生。
他不認為通過這樣少的幾層就能達到智能程序。
他認為,在機器語言層和真正達到智能的層次之間,還需要十幾層,甚至幾十層。
每一個新的層次都基于下面一層,層層推進,同時也擴展了下一層提供的靈活性……”
陳序在臺下靜靜的聽著,聽倪鴻振院士用他提出的觀點重新解讀什么是人工智能。
這樣一種角度,給了他和小白全新的體驗。
他對人工智能所有的理解,都是來自于小白的破解,但是小白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小白知道怎么做,而且還知道怎么做的又快又好,但它不知道為什么要這么做,或者說它不完全知道。
因為它的所有理論知識都建立在人類知識的基礎上。
一個○
小白待在里面,它能利用的最大極限都在圈里面,就像◎。
如果想突破◎,像人類的博士一樣在圈壁上頂起一個浮凸Ф,需要有人教它知識,告訴它怎么做,就像籠式碳離子結構。
小白也需要成長。
一堂大課足足100分鐘,倪鴻振院士一口氣講完,中間連休息一下都沒有。
而過程中課堂里所有的學生都是如饑似渴的學習著,連眼睛都不眨一下。
整個教室里,除了倪鴻振院士的講課聲外,再也沒有一絲雜音。
如此濃郁的學習氛圍也讓陳序受到了很大的觸動。
不愧是中國最高等的學府。
下課時坐在陳序旁邊的小胖子對他伸手笑道:“您好陳教授,歡迎您來到青木大學。我叫許楓。”
陳序伸手跟他握了握,有些意外的笑道:“你認識我?”
“那是當然。劍盾防火墻、面部液化修復、自然語言處理技術,這些技術一樣比一樣厲害。”
頓了一下小胖子跟道:“最重要的是,你是世界上第一個號稱開發出智能程序的人,想不知道你都難。”
陳序呵呵笑了笑,然后跟著許楓一塊出了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