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即使是如此簡單的神經電子元器件,在人為加大生物合成芯片的電磁共振頻率后,僅僅接收到一些極其簡單的訊息。
如果繼續加大電磁共振頻率,則會對腦組織造成傷害。
暫時來說,這是一個無解的問題。
不過實驗不會停下來。
在做手術的同時,星海實驗室也在著手開發自己的手術機器人——“華·佗”。
技術上已經不存在問題了,核心系統以及控制終端這些全部已經開發出來,而且擁有著自己的技術專利。
而硬件部分,像3D攝像頭、光源攝錄機、三維立體腔鏡,以及突破人手局限的“可轉腕機械手臂”等等,問題倒是不大。
手術系統貴就貴在“軟件系統”上面,硬件部分既沒有禁售,而且瑞士以及日苯都接受產品定制。
只是相比于自己生產要貴了很多。
而且即使如此,還是要加快研究的步伐。
米國一旦發現軟件技術被突破了,肯定立馬把核心部件列入禁售范圍。
以后只允許買整機,那些零部件不允許購買!
人無近慮必有遠憂,必須要提前做好方法措施。
他已經派人去收購一些相關企業了。
與此同時,3D打印機技術也在同步進行。
3D打印是必須要掌握的諸多核心技術之一。
像機器人外殼以及內部的一些零部件制造都用到。
3D打印前些年在國內炒的熱火朝天,但是這些年漸漸沒了聲音,很多人就以為這項技術沒落了,又或者以為國家不重視了。
實際上不是。
中國對3D打印技術一直都是非常重視的,《中國制造2025》計劃,確定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涵蓋機器人、物流網等基于現代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等各類產業。
其中,3D打印是該計劃的重中之重,在計劃全文**出現6次,可想而知國家對3D打印的重視程度!
可是光重視沒用啊,3D打印涉及到的核心技術全部被國外公司給壟斷了。
從軟件到硬件再到材料,高度依賴進口,而且價格高昂,不是一般企業以及個人能用得起的。
目前來說,3D打印一般都是用在高端產品上,比如動漫手辦、牙科義齒、珠寶首飾、骨骼打印、機器人等等。
小白已經把3D打印的系統構建出來了,另外還有模型編輯器。
下面就是硬件,這個不可能自己去從無到有慢慢搭建的。
在陳序的指示下,星海科技收購了幾家國內主流3D打印機品牌。
像“汛視科技”、“易蒂姆”、“蒲倫特”、“創想三維”等。
別看這些公司都是國內數一數二的公司,實際上年產值底的可憐,一年頂天了也就三五百萬。
可想而知國內在3D打印領域有多弱勢。
把這幾家公司收購以后,陳序派人進行重新整合,把技術優勢集合到一起。
另外還有材料。
進口是不可能進口的,太貴了,必須自己研發新產品,要不然就是鈍刀子割肉,一直被米國企業割韭菜。
像模擬籠式碳離子超導系統一樣,小白建立了一套智能模擬系統,用大分子材料進行模擬實驗,然后通過逆推工程做圖紙,然后再交給實驗人員做出成品來進行測試。
相比于正常的實驗來講,這個省略了起碼99.9%的工作量。
不過實驗人員再次增加了。
陳序從京都回來時,星海人工智能實驗室的員工一共1000名。
但是這段時間人員不斷擴充,僅僅不到一個月已經達到了1500名。
到了8月中旬,突破了2000名。
每個月的開銷都是一筆驚人的數字。
還好,有星海翻譯軟件在源源不斷的輸送著養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