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間又到了一年春運時間,無數在外打工的人踏上了回鄉的旅程。
他們高高興興,他們歡歡喜喜。
到家后抱抱久別重逢的父母,親親又長高了的兒子女兒,臉上露出了開心的笑容。
但是,很快那些為人父母的便笑不起來了。
他們留在家鄉讀書的兒子女兒,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小男孩捧著智能機打游戲,小女孩對著智能機嘻嘻直笑。
對于父母的訓斥當成耳邊風。
有父母強行拿走兒子女兒手中的智能機,輕則換來的是吵鬧不休,重則則是推搡扭打,新年的祥和歡樂因此蒙上了陰影。
羅德義就是其中之一。
他跟老婆常年在工地打工,辛辛苦苦賺錢供兩個讀初中的兒子女兒念書。
為了方便聯系,還給他們一人配了一部智能機。
本打算為了能在視頻里經常看到兒子女兒,不至于因為常年離家造成感情疏遠。
想法是好的,但現實卻很殘酷。
有了手機后不僅沒有增加感情,反倒是成績因此直線下降。
過年回來后,兒子整天抱著個手機打游戲,女兒就天天刷抖陰,還跟里面那些人學拍各種令人作嘔的搞笑視頻,無論他跟老婆怎么說都不聽。
后來把他逼急了,他就把手機沒收了。
但是換來的卻是無休止的大喊大叫,摔盤子摔碗,年邁的父母也不理解,一直幫著說情,“孩子玩手機怎么啦”、“你們一年到頭在外面,回來就吵架,還不如不回來呢”。
諸如此類。
回來不到兩天,久別重逢的喜悅褪去后,剩下的就是苦惱。
羅德義不知道該怎么辦。
過年幾天他都在網上搜索相關信息,但是答案全都是針對父母在身邊的,對于留守兒童的問題,沒人重視。
就在羅德義快要絕望的時候,他無意間發現一款防沉迷小程序——“守護未來”。
抱著試試看的心情,他先是用女兒的手機來做實驗,根據說明一步步操作。
等完成設置后小程序被固化在桌面上的附加程序框里面,那是一個簡單的星星圖案。
隨后羅德義把手機還給女兒。
他在一邊默默的觀察著,僅僅過了半個小時,他的女兒刷抖陰的頻率明顯變得快了起來;
一個小時后,臉上開始出現不耐煩的神色;
大約兩個小時后,重度抖陰中毒患者的女兒,終于一臉索然無味的收起手機,說了句“我去找同學玩了”,然后便出門了。
羅德義驚喜的差點沒跳起來。
過年回來的這幾天,女兒除了睡覺,其余時間連吃飯走路都在刷抖陰,沒想到現在終于恢復了正常。
羅德義想到了沉迷于游戲的兒子。
……
2007年,新聞出版總署等八部委聯合發布《網絡游戲防沉迷系統》,要求各網游運營商在所有網絡游戲中試行防沉迷系統。
這個系統的核心內容是:未成年人累計3小時以內的游戲時間為“健康“游戲時間;
超過3小時后的2小時游戲時間為“疲勞”時間,在這個時間段,玩家獲得的游戲收益將減半。
如累計游戲時間超過5小時即為“不健康”游戲時間,玩家的收益降為0,以此迫使未成年人下線休息、學習。
出發點是好的,但是“90后”“00后”繞道想出了開小號、冒充父母解除限制等各種辦法,這個防沉迷系統幾乎無效。
藤訊有一個專門負責這一類問題的監測部門,之前每天基本上沒什么事情可做。
不過這個情況最近發生了改變。
不知為什么,從放寒假開始,監測軟件后臺突然接到很多的警報提示,說有未成年人ID玩游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