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雯不知道這個年代的春節是如何安排的,起碼大魚大肉是不要想了。
能有一碗魚和一碗肉,這個年夜飯就真的已經是很豐盛。
就算要準備這些東西,那也要很早的起來去排隊,進入臘月后,每次供銷社幾號到幾號提供啥東西,楊老太都會早早的記錄下來。
道理那天,可以說凌晨三四點就要去供銷社排隊,不要以為這個點去排隊,就能搶到第一名,有人會去的更早。
到了這個時候,霍光和楊海都是早早的起來去排隊,而劉雯和楊老太是第三批,楊炳華和曹雨涵是第二批。
因為有時候東西一下子會供應很多,要排好幾個隊,所以必須要人多才成。
劉雯每次都是裹的嚴嚴實實的跟在楊老太身后,慢慢的往菜場或者供銷社走去。
而這個時間段,很多老人和孩子都會去接班,一方面家里的勞力要去上班,加上菜市場已經開始工作,勞力順道把第一批戰利品帶回去。
就這樣有時候未必能搶到,特別是冰凍海鮮啥的,要么就是早早的去排隊,要么就是找關系。
“過年好麻煩。”劉雯躺在廢品站的小床上,感覺渾身累,如果采購了好多東西,這也就算了,可偏偏也就那么點東西。
在這個物資緊張的年代,真的是買點啥不容易,有券還不成,非要排隊。
翻了翻女主的記憶,真的是不能比,“本來以為都成為城里人了,日子應該過的很好,結果城里人的日子,也就是這么回事。”
劉雯忍不住吐槽,“當初村里的叔叔阿姨他們,各種盼著家里的孩子能去城里上班,有個鐵飯碗。”
“結果。。”在原主的記憶里,過年時候的日子,還真的是過的挺好的。
“你在村里的日子如何。”楊海聽到劉雯提起農村的日子,不由得好奇的問了下。
村里的日子過的如何啊,“小日子還真的是不錯,偶爾爸爸會上山打獵。”
“村里春節前,也會組織大家上山打獵。”
“平時也能去河里打魚,當然次數不能太多。”
“家里有個魚缸,有時候過大水的時候,就會撈好多魚,大魚會腌制起來。”
這個楊海知道一二,“對,有幾次你.媽還郵寄回來。”
“對啊,大魚是很快吃了,然后小魚就養在大缸里。”
“等魚大點后,想吃的時候就撈出來。”雖然在京城這里,不管是霍光還是楊家,真的是已經對劉雯很好,但是說真的,和農村家里比,真的是差了很多。
楊海感覺自己的口水,真的已經是控制不住的要流下來,“還能這樣嗎?”
“可是為何有人當知青,日子各種的艱苦。”楊海有那么一刻,想著當知青的日子也不差,可是再一想,不對啊,周圍不是沒有人當知青,小日子可沒有這么好過。
能郵寄東西回來的知青,還真的是不多,更多的都是需要家里援助一二,寫回來的信那是各種抱怨,怎么和劉雯說的有很大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