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鴻飛在宜衫布行多年來做伙計,跟隨老東家和制作絲綢布匹所需的各類材料的供應商,佃戶都打過許多交道。加上他心中盤算后,有針對性的主動學習了解,因此掌握了不少關于種桑養蠶的知識。
回到家鄉前,王鴻飛除了之前每三個月給家里的父母寄銀錢外,自己還攢下了一筆不匪的錢財。如今他用這筆錢雇傭了幾個人,和自己一起在家鄉正河縣秋桐村的梅嶺附近,較為平坦的地方開出了幾畝的荒地,用作種植桑樹苗。同時就地搭建了一座新屋,專門設置了寬敞的蠶室,為之后養蠶制絲做準備。
而家里祖上留下的大部分田地,他原本打算直接送給堂弟王鴻宇,但對方百般推辭。王鴻飛最終硬是借自己要專注種桑養蠶,沒有時間照看田地為由,低價格轉賣給了堂弟。總算是對這些年自己不在家鄉,堂弟時常幫自己照顧二老的義舉聊表了些謝意。只留下的少部分祖田,王鴻飛不做他求,種些糧食作物能偶爾供給自家即可。
時光荏苒,仿佛昨天還在和雇工們一起開荒、刨水渠,一晃眼的時間過去,圍起來的桑園內,王鴻飛曾經親手栽下的一棵棵稚嫩的桑苗,經過悉心的照料后茁壯成長,如今已經開始能夠穩定產出大量新鮮的桑葉,滿足了提供養蠶的食物需求。
滿懷期待的王鴻飛,終于可以開始將買來的蠶種移至自己新建的蠶室中培養。修建初始,王鴻飛就分別修建了小蠶室和大蠶室,為之后針對不同批次蠶種,能夠分批次且更為細致的培養提前做好了準備。此外,專門的貯葉室也是必不可少的,蠶每天都需要吃新鮮的桑葉(不宜采下超過兩天),所以必須提前清洗桑葉,去除葉上的農藥等殘留物,而后將葉上水分弄干儲存到貯葉室內,以備不時之需。
雖然對于種桑養蠶的懷著極大的熱情,但隨著工作量的增加,王鴻飛還是越發的發覺,一個人的精力實著實不夠用。首先桑園需要不同時期施用不同的肥,并且時刻注意用藥防治蟲害。修建的蠶室亦需要打掃干凈,再用石灰消毒。各種為
(本章未完,請翻頁)
養蠶準備的蠶具,也需要提前一一親手制作。
收蟻(即蠶孵化后收集到蠶座的過程)的過程需要極其的細心暫且不說,當進入養蠶期后,更加忙碌的日子才剛剛開始。一般來說蠶的生長有五個齡期,從收蟻后到進入第一次眠(蠶蛻皮前停止進食,一般固定在桑葉上不食不動的現象稱作眠)的時間稱為一齡,之后依次類推,每次眠起(蛻皮后蘇醒開始進食)后到下次進入眠的時間便稱為二齡、三齡、四齡、五齡。一個齡期長短叫齡期經過,它包括眠中和食桑時間。齡期經過二齡最短,約為三天,五齡最長,約為七天,一齡和三齡約三到四天,四齡約四到五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