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后的王鴻飛與何明春夫妻二人相伴扶持,漸漸將的桑園和蠶室的規模越做越大,蠶絲帶來的收益自然越來越好。生活逐漸好起來后,婚后的第三年何明春誕下了一名男孩,取名王春渝。王是王鴻飛的王,春是何明春的春,渝是矢志不渝和至死不渝的渝。
在孩子五歲時,兩人終于憑借自己的努力,在正河縣里買下了地段最好的店鋪,以及一個寬敞的宅院。據說這店鋪和宅院原先的主人于敬老先生,兒子幾年前高中了進士,后來官運亨通,在更為富裕的金陽行省做了大官。如今穩定下來,便回來將一家人都遷往了金陽地區。
出過進士的房子,單為了這個好兆頭,想要購買的人就必然不少。但這宅院的主人于敬先生那位進士兒子于航,恰巧是王鴻飛同族一位德高望重,在正河書院教書的族老王錚的學生。可以說于航能有今天的成就,這位族老也是有一定功勞的。且于航進士如今身居高位,更加需要一個尊師重道的好名聲。當下于敬先生不僅將宅院和店鋪只按初始建造成本價格出售給了王鴻飛,甚至打算代表他兒子送了一份貴重的謝師禮給王錚先生。
王錚這邊自覺為后輩購買宅院的事,已經厚顏
(本章未完,請翻頁)
上門求人,實在不宜再收下貴重的謝師禮。但想到為了成全學生的美名,他便向于敬先生要了一副于航進士曾經自勉時寫下的字畫,說是要帶回去掛在書院,激勵書院的學子向于航進士學習,以他為榜樣。
于敬先生聽完大喜,這件事可比他想象中的更加完美多了。難怪是能教導自己兒子成為進士的老先生,果然為人活絡有學問。這老先生一出手,一段佳話便即將在書院傳開了。和這比起來,他那老宅子和店鋪的區區千百兩銀子又算得了什么?
在縣城里購置了新房和店鋪的王鴻飛,立刻把鄉下的老母親和孩子都接到了縣城里居住。而秋桐村那邊的桑園和蠶室則交給了堂弟王洪宇看管,手底下的事由幾個雇傭的伙計按部就班得完成,一般出不了什么錯。
在縣城郊外,王鴻飛和妻子何明春選了一處靠近溪流的地方,又建造了一處廠房,準備在他們赴臨海學習技術,引進新設備后回來開始著手建立自己的布行。以往王鴻飛一家只是出售蠶絲,而高額回報的布匹加工生產的生意還沒有能力和足夠的技術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