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越霖的方案經過民軍總司令李洛德的細化后,具體按照方向劃分作戰內容。
北路方面:命令江晟陽率領川軍兵出函谷關,與官軍第四師正面對抗以吸引其注意力。另外,要求管文康部主動出擊截斷官軍的后路,同時將官軍的第四師與已經入鄂的官軍分割開來。
東路方面:這一路看似最為輕松,只是趁著第四師被江晟陽部吸住之機,由楊越霖率領閩軍迅速經江蘇進入河南,雖然沒有戰斗但李洛德下達的命令概括為一個字,就是:快。
西路方面:由李洛德親自掛帥,率領番號為“護政討逆軍”第三師的滇軍,以及第四師的鄂軍,出三峽向官軍發起攻擊。不過他們還需要等待,等其余三路到達了指定位置后,滇軍和鄂軍才能發起攻擊。
南方方面:由第五師湘軍和第六師贛軍匯合,一同拿下長江中游的重鎮江州,在水陸兩方面封鎖住官軍東撤的道路。
李洛德這個方案的核心就是一個超大型的“十面埋伏”,從四個方向上將官軍主力擠壓在湖北,然后逐步縮小包圍圈,從而達到將官軍一、二、三、五師近七萬的人馬,消滅在這個包圍圈里的目的。這個計劃看上去就十分大膽,以才具備雛形的民軍主動發起會戰,這豈不是投了皇帝父子的所好,分明就是在賭博嘛!
但李洛德卻不這樣認為,官軍強悍的戰力他自然是知之甚深的,但這種戰力卻是來源于大宋強大的后勤保障支持,劉石山也表示兵部曾做過統計,一場中型的戰斗宋軍消耗的彈藥就相當的驚人,為此他還舉例說宋軍平均每發射一千發子彈,才會消滅一個敵人,聽得大家瞠目結舌,但劉石山德高望重必是不會打誑語欺騙大家的。
既然李、劉兩位專業人士都很有把握,眾人也就紛紛表示贊同并很快形成了會議紀要,交由蘇季陽整理后分寄各處的統兵大員。因為人手短缺他現在已被升任為“行政會議”的秘書丞,也成為了核心大佬之一。
會后劉石山充分發揮自己的專才,將辦公室搬到了現在的
(本章未完,請翻頁)
重慶兵工廠,親自下線督促生產,并統一負責物資的分發。老人拖著七旬高齡的身體夜以繼日,拿出了當年配合瑞王的勁頭,多方的統籌、協調,終于在大戰前將物資分發到了各處,甚至北上的楊越霖部也被他派人追上,在浦口渡江前將輜重交到了閩軍的手中。
而楊越霖除了收到劉石山交付的物資外,在江寧直接就“團滅”了官軍第三師留守的那個營,這個營繼李洛德起事被全體繳械后,這次是徹底的被消滅了,營長死的時候十分的安詳,像是終于了卻了一樁心事一般。而楊越霖也將第三師存放的物資也一并接收了下來,然后征用了浦口車站的全部火車揚長而去,到了徐州后轉乘隴海路從商丘進入了河南。
為了充分體現出李洛德要求的“快”字,楊越霖反復考慮后才選擇了這條線路,既能搭乘火車提高行軍速度,而且進入河南后正好與江晟陽配合,前后夾擊駐豫的官軍第四師。
應該說楊越霖這一步走的相當精妙,正值閩軍在徐州搜集車皮強征火車司機之時,江晟陽已將黃河沿岸防線交給了謝國光統帶的另一支川軍,番號為民軍的第八師。然后就率軍誓師浩浩蕩蕩的出了函谷關,首戰告捷用一個團的兵力,消滅了駐守在此地用于監視的官軍一個連!盡管人數少了一點,但卻是真真正正的拉開了這場大戰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