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地處吐蕃與益州、青海、云南交界的咽喉部門,也是茶馬古道的要地,是地地道道的商貿要道,自從落入到了農奴起義軍手中之后,便使得益州朱友貞,吐蕃德里赤南如哽在喉,雙方的交易,不得不繞過昌都這一地區,對于雙方來說,極其不便。
拿下昌都,使得雙方之間的交往再不受到扼制,對于雙方來說,是一件雙贏的好事。如今吐蕃需要益州向他們輸入大量的日常用品,從茶葉、鍋碗瓢盆到針頭線腦,吐蕃都需要,而益州,也需要從吐蕃得到兵器,戰馬,藥材等物資。
而農奴起義軍盤踞在昌都,生生地割斷了他們之間的聯系,自然是不處不快。
相對于玉樹的阿不都拉,德里赤南將他的主攻目標,選在了昌都。
昔日吐火羅之子曼格巴,成為了攻擊昌都的主帥。而色諾布德,則率另一部攻擊玉樹。打昌都是真,而打玉樹,則是一個幌子,德里赤南很希望青海的李存忠所部能在玉樹遭到攻擊的時候發兵來援,那個時候,他就能率主力將來援的唐軍一舉殲滅。
孫桐林的警告,使得德里赤南想起了多年以前的河東之戰,那一次,是他們被李澤深深地誘進了河東地區,最終遭遇到了吐蕃建國以來的最大的一場慘敗,也正是這一場慘敗,導致了吐蕃的政局大變,德里赤南一躍而成為了與吐火羅分庭抗庭的另一個領袖,并最終在李澤的支持之下,生生地熬死了吐火羅,完成了吐蕃的再一次的統一。
當吐火羅在臨死之前決然地向德里赤南交出了手中所有的力量,德里赤南也完成了吐蕃的再一次統一,而他與李澤,也從親密的戰友變成了勢不兩立的敵人。
現在李澤的目標是要完全拿下吐蕃,將吐蕃疆域變成大唐的一個行省,而德里赤南在實力不濟的情況之下,只能努力地想著保全吐蕃國祚的延續。
主動攻擊李存忠,德里赤南心懷疑慮,正如孫桐林所說的那樣,興許李澤又在故伎重演,那么他便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引誘李存忠所部深入吐蕃境內。
李存忠不來,德里赤得樂得先剪除了玉樹與昌都兩支唐軍的臂膀,李存忠如果真的敢大軍前來,那么,漫長的道路將成為他最大的敵人,廣闊的區域給了德里赤南與其周施的戰略空間,如果能徹底擊敗李存忠,那么至少在數年之內,唐人將再也無力對吐蕃發起大規模的進攻。
有一點很清楚的是,其它的唐軍不可能像李存忠的這支部隊一樣,能很快適應青藏高原的氣候,初來乍到,別說是打仗了,他們能站著正常的舉起刀子來就不錯了。
而李存忠所部數萬人,可是為了攻打吐蕃,準備了數年時間。只要能夠干掉他們,他們吐蕃將迎來很長一段時間的和平發展的時間。
派出曼格巴,也是德里赤南對吐火羅一系人馬的一種示好。
畢竟,打一伙農奴起義軍的難度,要遠遠低于與唐軍交鋒,而將昌都這個地方交給曼格巴,也等于是將以后與益州,云南等地的商業往來的利益交給了曼格巴,這是德里赤南對吐火羅臨死之前向他交出大權的一個回報。
只有坐到了這個位置之上,德里赤南才真正體會到了吐火羅當時的心情。也明白了為什么吐火羅在最后會將權力交給他。
因為吐火羅,實在是在他的陣營之中找不出比自己更強的了。
而一個分裂的吐蕃,必然會成為唐人的口中之食。
只有一個統一的吐蕃,才有可能對抗唐人的入侵。
所以德里赤南,頂住了自己一系無數貴族想要領兵進攻昌都的奢望,將這一塊肥肉,交給了曼格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