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李澤自己也很清楚,這種宗族觀念,是不可能完全消亡的,因為他在悠久的中國歷史之中已經融入到了每個人的血脈當中。而他能做的,只是將這種宗族觀念,慢慢地減弱到以家庭為單位。
義興社多年以來一直著力于打造的家國觀念,就是針對的這一點。
李澤想要改變的是國人只知有宗族,不知有國家民族的這種惡疾。
化宗族執念為家國情懷,如果做到了這一點,那么,原先國人對于宗族的忠誠,就成了對國家民族的忠誠的話,那么,這股龐大的力量,絕對可以讓大中華無往而不利,前行路上,不會再有任何的力量可以阻止他們前行。
而現在在昌都,薛氏一族,自然還不會有什么國家民族情懷,他們現在唯一想做的,就是用自己的血,自己的犧牲來換回大唐利益在吐蕃的實現,成為大唐吞并吐蕃的前驅,如此一來,即便李澤再不情愿,也不得不承認他們的功績,如此,薛氏后代便會贏得偌大的聲名。
而對于這樣的大家族而言,只要名聲還在,重新崛起并不是一件難事。
因為他們,從來都不缺少人才。
對于像薛氏這樣的大家族而言,紉绔子弟多么?當然很多。不過這些人都是家族之中覺得無法培養來傳承的廢物,只不過因為有著家族的血脈,所以就任由著他們去浪蕩,去胡鬧,而真正的受家族重視的人物,從小就會接受極為嚴厲的培訓和教育,他們所吃的苦,與那些平民百姓吃的苦雖然不太一樣,但也絕不輕松。
所謂人家比你有錢,比你優秀,還比你努力,這就讓人更加地絕望了。
能傳承千年的世家,絕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做到的。
就像薛氏這樣,舉族到了吐蕃之后,昔日的那些浪蕩子弟,很快就在嚴苛的環境之下沉淪,大多數人死得無聲無息,而那些活下來的人,無一不是家族精英。為了家族的崛起,這些人毫不猶豫地便慷然赴死。
其實在他們帶著這些兵丁,站到所要防衛的崗位之上的時候,他們就已經知道了自己的結局。
這其實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但如果這樣的事情,能與國家大事的利益一致的話,那就成為了不折不扣的正能量了。
薛仁勇戰死了。
洛隆的薛仁義且并沒有后退半步,仍然牢牢地釘在自己的崗位之上,他本來是可以就此撤到昌都去的。
而在丁青的薛仁孝,在后路有可能被切斷的情況之下,依然選擇了留守丁青。他其實也還有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