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李澤一直以為,但凡能坐到位高權重的位置之上的人,就沒有一個傻子。誰不想自己的治下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呢?就算他是一個貪官,只怕他也是希望將這個餅子做得越大才越好吧?
也只有餅大了,這個家伙也才能攫取更多的利益。
而且,真正坐到了這個位置上的人,錢財對他的吸引力,已經不會有那么大了。他還缺什么呢?這個時候,他想要的,恐怕更多的是青史留名之類的東西了。
有時候李澤也在思考一個問題。
那就是該怎樣用人。
假設有一個貪官,他讓自己治下的百姓,由過去每年收入十貫變成了收入一百貫,而他卻也在這個過程之中,替自己弄到了巨額的財富。而另一個是清官,道德方面絕對無可指摘,清正廉明,但他的治下,老百姓卻一直只有十貫的收入。
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普通的老百姓,是會想要這樣的一個貪官呢?還是想要另一個清官呢?
這個問題讓李澤有些頭痛。
潛意識里,每個人都是喜歡清官的。
但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或者他們不會這么想。
一個清正廉明而且又能力出眾,能帶著老百姓由貧向富自己卻又分文不取,這樣的官兒有嗎?
肯定是有的。
多嗎?
絕對不多。
而且肯定是鳳毛麟角。
人活在世上,都是有**的,或名或利,大家都在這**的大海里撲騰,有的功成名就,有的尸骨無存。
無欲無望的人當然也是有的,但這些人對一個國家有利嗎?
肯定是無利的。
人類進取的源頭,實則上就是人類本身那無休止的**。沒有了**,那人類就會裹足不前,永遠停留在當下了。
李澤認為,所謂的隱士,要么是一個精致的利己主義者,要么就是一個待價而沽的機會主義者。
有御史言官上書李澤建議發布一個招賢榜,認為因為以前大唐的頹敗,而使得許多有識之士隱居不出,而這些人有學識,有名望,一旦來歸,對于新朝廷必然有著大大的好處。李澤對此卻是哧之以鼻,根本就懶得理會。
真要是有識之士,早就來投奔自己了,還用得著自己招攬?真要是忠心大唐之士,只怕大概率會直奔南方向訓而去,現在這天下,誰都知道想干什么。
所謂司馬詔之心,路人皆知也。
再者了,這些所謂的賢士,他們的學識,只怕也與現在大唐的新學,國策,格格不入吧。與其把這些人弄進來與自己打擂臺,還不如把心力放在培養真正屬于自己的人才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