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薯,馬鈴薯,玉米等一系列的新式農作物在大唐移植成功,在極大地豐富了大唐的食物,解決了大唐的糧食危機,各種新式農具一樣接著一樣地投入到了應用之中,官府在道路交通,水利建設的投入之上不遺余力,都使得北地一年比一年的富裕。
更重要的是,因為當初北地多年的戰亂,青壯男子大量損失,使得原本呆在家中主內的女子不得不走出家門來賺錢討生活,而李澤主政之后,各類新式的工坊開業,為這些女人制造了大量的工作機會。像養殖行業,毛紡行業等的迅猛發展,使得女子在工坊的收入,甚至超過了他們在家種田的男人的收入。
不要小看這一點,收入的提高,也代表著家庭地位的提高。
而在李澤治下,女子為官,為將軍已經是司空見慣。在李澤開始大量開辦學館,強制適齡孩子進入學堂的時候,可是不分男女的。即便后來迫于壓力,在年齡稍大之后,實行了男女分館授課,但女子受教育的權力,卻也主此固定了下來。待得到了最高一級學府如武威書院這樣的級別之后,不管男女,只要成績能達到要求,都可以進入這樣的最高學府學習。
而像太醫院,如今更是設立了專門的醫護學院,而醫護學院之中,女子的比例更是高達九成以上。
對于南方而言完全是背經離道的事情,在北地,大家都已經習已為常了。
北地太平多年之后,人口迅猛增長,而不分男女,都可以出來工作,可是讓勞動力倍增。
大量地開辦勞動密集性的產業,吸收大量的人丁進入工坊之中工作,對于朝廷來說,不僅僅是創造更多的財富,也是一種更有效的管理方式。
如今的漠南漠北,已經比最開始的時候太平了不知多少倍,大唐朝廷只是用了一招,便將以前桀驁不馴的這些牧人們,牢牢地給拴住了。
大量的毛紡廠的設立,需要海量的羊毛,大草原之上的牧民們,養的羊越來越多,剪的羊毛越來越多,每年賣羊毛的收入越來越多,但與此同時,他們對于內地的依賴也越來越重,羊毛的價格的變化,都會對他們一年的收入產生巨大的影響。
當羊毛制品在北地趨于飽和的時候,李澤又為他們尋到了新的市場,西域,吐蕃,甚至飄洋過海,去南洋,去歐羅巴,去美州,但凡大唐商船抵達的地方,大唐的貨物便開始以相對于當地更低的價格開始傾銷。
而以現在的生產力,不管大唐生產出多少貨物,總是能賣得干干凈凈。
所以,大唐的這些廠坊,始終都處于一處擴張的狀態之中,不停地建設更大的廠坊,招收更多的工人,生產更多的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