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天,林淑容聽聞林美婷受寵,氣憤難當去尋林美婷,結果碰巧在門口遇見了鄒氏,鄒氏護女心切,再加上女兒被太子寵幸正得意滿滿之際,言語過激,激怒了林淑容。”
“林淑容回到房中,難忍心中怒火,便向父親告狀,并污蔑林美婷。也許白日里,林美婷同太子的歡好本就讓林大人愧疚,覺得委屈了自己的大女兒。故,林大人當下便前往林美婷的房中,斥責了林美婷。”
“反觀林美婷這邊,她并沒有挑唆父親與長姐的關系,她是冤枉的,她自然不認。林大人見女兒如此,便以為她不肯認錯,沖動之下打了女兒一巴掌,我想,也許就是這一巴掌,讓性格剛烈的林美婷,一時想不開選擇了懸梁自盡。”
“從喉骨斷裂的程度上,可以看出,林美婷死的那一刻,繩索對喉骨的沖擊力度非常之大,這說明什么呢?說明林美婷上吊的時候,動作非常‘急’。尋常人如果想死,必定是套好繩索,慢慢的將頭探進去,然后再一腳踢倒凳子。換而言之,踢倒凳子的前一刻,脖子已經勒住了喉骨,也就是這個適應同緩沖的時間,讓尋常懸梁自盡的人,她們的喉骨是不會像林美婷喉骨這般,裂紋密集到這種程度的。”
“換個說法,這塊喉骨告訴我們,林美婷是在踢掉凳子的那一刻,她的頭才伸進繩索!也就是說,她在自殺那刻很沖動、很著急,正是這個著急探頭踢倒凳子的動作,使得死者林美婷全身的重量,在一剎那間,全部集中到了喉骨的位置,故,喉骨才會出現如此密密麻麻的裂紋。”
說到這,王彥清嘆了口氣:“所以林美婷的死,是因為沖動,一股由冤枉帶來的沖動。年輕姑娘,涉世尚淺,任性,不懂得排解心中的委屈,死的太沖動,也太可惜了。”
眾人一陣唏噓。
王彥清繼續道:“我們再說回林大人,本官到案發現場時,曾見過林美婷的首飾盒,從那些名貴的首飾就可以看出,林大人平時還是及寵愛林美婷的。”
“當晚,林大人打了林美婷一巴掌,轉身回了房間,鄒氏言,那晚林大人進屋時唉聲嘆氣的,想來林大人同女兒動手,也是頭一遭。稍時,林大人同鄒氏談過才知自己可能是冤枉了林美婷。所以才轉身去尋林美婷,本想安慰一番。”
“誰料,推門進屋后,迎接他的是女兒懸梁自盡的一幕,林大人痛不欲生。接著,林大人將女兒的尸體抱下來,放回床上,擺好。當時林大人的內心充滿了自責,他怪自己蠢,自己沖動,不該打女兒,或是還有什么其他的原因也未可知……”
“就這樣,林大人轉身前往了火房,提了一桶火油回到了屋內,他跪在床榻前,痛恨自己的沖動與口不擇言,接著,悲痛欲絕的林大人放了這把火,將自己燒死了。”
眾人嘩然,大家七嘴八舌的討論著:“就算女兒激動之下懸梁自盡了,那知道了也不用自焚吶?”
“話不是那樣說,自己冤死了自己的女兒啊,那心里的多難受啊,更何況這女兒還是他偏愛的。”
“林大人太沖動了,當時身邊有個人就好了,勸一句也不會這樣想不開啊。”
“林大人何必這樣做呢?可惜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