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成面色一沉,語氣不容拒絕:“這事,就這么定了。縣里驛站那,廚房不是正好缺打雜人手,老二去上工的時候把那丫頭帶去試試。
我記得那丫頭廚藝不錯,要是能留下,正好離了村子,能安分靜心下來,也免得村里流言亂飛。
還有玉兒,年后你們盡快帶明義去梁木匠那里看看,要是合適就拜師,然明義專心學手藝,也省的孩子多想,免得在村里受婦人長舌,等過一年半載的,這事就沒人記得了。”
他二外孫是個心思藏的深的,要是聽多了,心里還不知道多難受呢,趕緊離了是非才是。
裴玉聞言,有些猶豫了,裴父打算的很全面,也很合適,她有些意動了。
二哥在驛站養馬四年,二嫂在驛站后廚幫工兼打掃也有兩三年,雖然不是正經廚娘,沒有多少工錢,當初就圖夫妻倆能住在一起,不用長久分離,但也在驛站做的不錯。
如今夫妻倆呆久了,人脈自然是有積累的。這次過完年回去,不出意外的話,二哥是要轉正的,到時候就是正二八經的驛卒。
王念娣的廚藝是好的,又有二哥二嫂引薦,留下八成不是問題。而且流言這種東西,主角不在,會消失的比較快,否則就會斷斷續續,煩人的很。
她不得不承認,這是目前最好的解決方法,可讓娘家人掃尾,她心里到底有些過意不去。畢竟她不是真的裴家女兒,哪怕她現在已經把裴家人當親人看待,也覺得不好,有種是在利用裴家人的感覺。
裴修治立馬懂爹的意思了,看妹妹糾結的臉色,直接抬手:“爹說的對,小妹,這是最合適的做法了,若是不安置好王家丫頭,明義怕是會一直掛心。
你也不要覺得過意不去,咱們是親兄妹,一家人不用說兩家話,這多個女兒,將來還能多個女婿使喚,又不是壞事。”
裴玉聞言,心里越發愧疚了,她心里是不想欠裴家太多的,裴家對她對原主都極好。
宋恒卻抬手對裴修治鄭重的道謝:“二哥說的是,咱們一家人不用生分,可我們卻不能讓二哥吃虧,王家丫頭這事便有勞二哥了,往后王家丫頭出嫁,嫁妝由我們來出,這二哥可不能拒絕。”
王念娣這事,宋恒真的沒啥心思管,能快速解決就解決了,至于欠裴家的情,呵,宋家欠的還少嗎?
總歸他還的起,不怕多一份債。
裴成見此,立馬定下了:“行了,王家丫頭老二養,嫁妝玉兒和阿恒出,此事就此定下。你們速去把王家丫頭接過來,一會我們去找王氏族長,趕緊把這事解決了。”
裴劉氏立馬起身,推著女兒就出去了,生怕閨女的倔脾氣上來,沒完沒了。
宋恒和裴玉回宋家接人了,宋明孝蒙蒙的,沒想到事情最后是這樣解決的。
裴成讓老妻去準備上門的禮物,這收義女可大可小,他們鄭重就是想往大了辦,要讓附近的村子都知道,王念娣是裴家二房的干女兒,和宋家沒大關系了。
為什么要這么大動干戈呢?
當然是因為,流言已經起飛了。
從四丫落水后,這流言在下溪村已經有三個版本了,最熱鬧的版本是“宋明義要娶王家姐妹花。”
要說這流言沒有人推波助瀾,裴成都不信,這王家人沒有一個好東西,萬萬不能讓閨女女婿再沾上了!
他怕夫妻倆拿捏不住,在裴成的印象里小女兒夫妻還是原主之前的印象,所以難免擔心。而且說到底,宋明義這事起因在裴家,外孫子是給孫子擋了災的,如今出了事,該他們家接攤子了。
裴家幾個兒子心里也都明白,所以對裴父的決定沒有反對,還覺得理應如此。
特別是裴修源,看妹妹妹夫走了,立馬拍著哥哥的肩膀道謝:“二哥,以后王家那面我一定給治的妥妥貼貼的,絕不給你惹任何麻煩,他們家人別想跟王家丫頭再搭上一句話。”
裴修治笑著點頭:“行,交給你。”
弟弟還是這么直脾氣,爹當初讓三弟留在村里是真對了,要是跟去走鏢,別說前途了,不得罪人就不錯了。
對王念娣,他還真沒放心上,十三四歲的小姑娘罷了,就是算計人,手段也稚嫩的很。一出事就被揪出來了,就這點腦子,竟還學人算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