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租王家的地,就是租李家的地,反正就這么幾家人,只要不租就得全家餓死......于是,地主可以聯合起來抬高地租。
愛租不租,我可沒有強迫你哦,餓死活該。
這樣一來,佃戶對地主的人身依附越來越強,越來越活的沒有尊嚴。
而對于地主們來說,既然可以趴在土地上生活,地主們投資工業的欲望顯然很低。
土地不會跑,只要地契在手,種出來的糧食一定是自己家的,只要社會形態不變,地主就餓不死。
而投資工業是有風險的。取出多年積蓄來投資辦廠,一個不小心就關門倒閉,虧不虧啊。仔細想想,還是當地主靠譜。
地主基本不從事創造性的工業生產,想用什么東西買就行了,至于從哪里買是無所謂的。
他們把財富全部存起來,基本不會用于對外投資,唯一的消費是改善個人生活,希望依靠地主實現工業化是癡人說夢。
他們能帶動的產業,只有奢侈品和房地產。
山西的晉商大院,就是商業資本地主化的產物,龐大的資本并沒有投向工業領域嘛。
由于土地是固定資產,到哪里都帶不走,所以遇到不可抗力因素時,當帶路黨和漢奸的,往往也是地主。
為了保住現狀,明末士紳可以當帶路黨,清末地主可以不思進取,民國地主也要搞還鄉團等等。
雖然他們中間有很多修橋補路的善人,但是做為坐擁資本和人力的落后群體,已經成為工業的絆腳石。
如果地主階層一直存在下去,那么資本、人口永遠不能從土地中解放出來,黎漢明想發展工業也有心無力。
清除地主只是歷史的車輪碾壓過來時,解放生產力的一種方式。
每個大國在發展的過程中,都有一場清除農業地主的行動。
注意是清除農業地主,如果轉型成工業地主的話,則可以一直存在下來。
比如英國的圈地運動。
當時的英國,紡織品在海外銷售的很好,于是英國地主把農民都趕走,讓農田長草之后放羊,然后剪羊毛做成紡織品賺錢。
雖然地主依然是地主,但已經完成轉型。
他們不再是用土地鎖死資本、人力的農業地主,而是積極參與工商業,和國家對外征戰綁定在一起的工業地主。
從另一方面來說,圈地運動中被趕出來的農民,也成為工商業市場中的廉價勞動力。
無形之中,英國實現資本、人力和土地的分離。
其實中國最有希望實現轉型的,是明末江南地主,已經資本主義萌芽了。
但明朝的海貿一直不正規,屬于官商一體的撈錢行為,并且賺錢之后又投入到土地,沒有形成獨立的勢力。
緊接著八旗入關。
八旗也做過“跑馬圈地”的事,和英國不同的是,八旗貴族的圈地,把農民和土地結合的更加緊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