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師光復了雅州后,寧培忠師長在打箭爐留下了一個旅的兵力駐防,而后大軍迅速北上,光復了邛州、汶川后,如今已經搶占了灌縣。”
灌縣,既都江堰所在,也是成都護城河的源頭,攻城戰時,只要封住這里的閘口,然后再派人掘低錦江邊上護城河的出水口,將水流引入江中,如此一來,成都護城河便不攻自破。
了解了各部隊的動向后,黎漢明便把目光放在了成都城的布局圖上。
清順治四年,清軍占領成都。那時成都已經成為一片廢墟,既無居民,也無房舍,只好把四川省治暫設在保寧府。
直到清順治十七年,四川省治才遷回成都,并先從官署民居開始,一步步著手成都的恢復建設。
成都的整體布局與前明時期相差不大,這一點黎漢明早已派人探查清楚了,如今他要了解的是滿城的布局。
康熙年間,為解決八旗官兵的居住問題,需修建永久性的兵營,時任四川巡撫的年羹堯就奏請清廷在成都城中新筑一城,專門用作八旗官兵居住。
滿城在成都府城的西邊,依戰國秦張儀修建的少城遺址上修筑,所以稱少城;又稱內城,因為在成都大城之內,是城中城。
城垣周共四里五分,計八百一十七丈七尺三寸,其中今西御街西口到羊市街西口一段,系利用明嘉靖時蜀藩朱讓栩所筑藩王府舊城垣,高二丈;從西大街起至西南校場一段,系利用成都府城的城墻,更為高大。
黎漢明看了看布局圖發現,滿城有五座城門:西御街小東門名迎祥門,羊市街小東門名受福門,小北門名延康門,小南門名安草門,大城西門名清遠門。
見黎漢明緊皺著眉頭看著滿城,劉阿蠻便連忙說道:“據報,駐防成都的滿蒙八旗兵以三甲為一旗,共二十四旗。每旗官街一條,披甲兵丁小胡同三條。八旗官街共八條,兵丁胡同四十二條。”
黎漢明聞言仔細看了看,果然,從空中俯瞰,整個滿城布局如同一只蜈蚣,將軍衙門是蜈蚣頭,一條長順街是蜈蚣身,其余兵丁胡同是蜈蚣腳,大大小小共計五十多個胡同巷子。
“可知滿城中的具體有多少旗人?”這是黎漢明遇到的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滿城,由不得他不慎重。
“回大帥,據探子多方打探,滿城中在籍滿蒙旗人約六千多戶,近三萬余人。”劉阿蠻聞言連忙拱手回道:“此外,漢八旗旗人也有五千多戶,三萬余人,加上各種不在籍的旗人,估計有十萬余左右。”
在一般人的印象里,清朝時的旗人就等于滿人,他們是清朝民族不平等政策的象征,他們享有特權,對其他民族進行欺壓。
但實際上,旗人的成分相當復雜,不僅有滿人,還有漢人、蒙古人等其他民族。
而為了拉攏占據天下人口大多數的漢人,滿清皇室逐步允許了漢人入籍,到如今漢人可以說占據了旗人的大多數,他們才是這個特殊階層的中堅力量。
旗人,其實并不是一個民族概念,而是一個階級概念。
剛開始,八旗確實只有滿人,但隨著清朝的統治區域越來越大,其他民族也紛紛加入了這個特權階層,能被允許進入八旗,意味著得到了滿清皇室的信任,也就是成了皇帝當仁不讓的親信。
因此,旗人,與其說是一種民族壓迫,不如說是一種階級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