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開化先放到一邊不說,孫良謨了解到,當貢榜王朝這個地區第一次出現初步統一的國家時,已經是華夏的宋朝時了,那時一個叫蒲甘的王朝征服了諸多部落小邦,建立了涵蓋今天貢榜王朝大部分區域的政權,為貢榜王朝的崛起打下了基礎。
然而,蒲甘王朝還未實現統一東南亞的大業,蒙古鐵蹄已然南下,元緬戰爭以蒲甘王朝的戰敗而告終,蒲甘王朝成為元朝屬國,不久后滅亡,那里重新分裂成眾多小邦,其中就有東吁王朝。
經過數百年戰爭,東吁王朝終于在明末時統一了那里的大部分地區,卻又逐漸走向分裂,于五十多年前被如今的貢榜王朝取代。
貢榜王朝不僅統一了全境,還積極對外擴張,經過前三位君主的積極治理,貢榜吞并了印度東北部的曼尼普爾王國、中南半島東部的老撾,又將東南亞另一大國暹羅摁在地上摩擦,成為東南亞名副其實的霸主。
這時候,安南處在內亂,柬埔寨和馬來亞也不太平,一盤散沙的群島諸國更加不可能是他們的對手,按理說,只要貢榜花點時間消化,化解暹羅等新占地的反抗情緒,再進一步統一東南亞并非不可能,而且這時候印度也不統一,調轉槍口往西發展也有可能,但貢榜偏偏要將手伸向東邊,也就是我國云南。
清朝那時也處在極盛的乾隆時期,但天高皇帝遠,貢榜并不認為清朝有多可怕,先是憑借軍力壓服清緬邊境上的諸多土司,然后開始派出小股部隊向清朝境內的土司強制收稅。
處于中緬兩國邊境上的土司可以說是兩邊不是人,為了自身安全考慮,他們往往會買兩份保險,既向清朝交稅,又向貢榜交稅。
但清朝境內的土司不同,有些屈服于貢榜的兵威,交了;可有些覺得我在大清治下,干嘛要向你貢榜納貢?所以就上報了云南地方官府。
云南地方官府卻搞綏靖政策,也就是不抵抗,就知道和稀泥,覺得就是貢榜那邊土司搶個劫而已,又不是貢榜官方宣戰,沒必要上升到兩國交戰的地步,甚至有當地人主動出擊擒殺緬兵,還被以“殺良冒功”的罪名處死。
清朝方面這么慫,自然增長了貢榜方面的野心,繼續騷擾搶劫,還升級到掠奪人口的地步。消息報上去后,躺在溫柔鄉的乾隆帝火了,決定給貢榜以顏色。
當時清朝終于拿下了準噶爾部,又平定大小和卓叛亂,乾隆取“舊土新歸”之意,將之命名為新江,這可讓乾隆是龍心大悅,覺得貢榜也不過是個練級的小怪。
其實在乾隆皇帝的眼里,像貢榜王朝這樣的邊陲小國,根本就不值得一提,他剛開始也不怎么重視,只是命令云貴總督劉藻派兵圍剿緬軍。
其實,當時緬甸也在忙著干大事,他們的主力已經逼近暹羅的國都,馬上就要將暹羅收入囊中了。
所以,他們也沒怎么注意哪些小股的緬軍和清軍的沖突,而且,這些緬軍都是“搶完就跑”,完全是流氓行為。這反而讓清軍放松了警惕,認為緬軍成不了什么大氣候。
過于自大的態度,讓清軍吃了大虧。
所以,清緬戰爭開始后,雙方誰也沒想到,這場戰爭一共打了四次,清朝四戰皆敗,只不過第四戰是兩敗俱傷罷了,緬甸也損了大半的血。
最后一戰清軍和緬軍可謂兩敗俱傷,盡管清軍占據微弱優勢,但卻幾乎不可能滅掉貢榜,參戰清軍厭戰情緒高漲。
緬軍也一樣,緬軍統帥諾爾塔明白緬甸無力支撐與清朝的長期戰爭,再打下去就得廢了,所以雙方不約而同地丟開了遠方的君主,自行決定議和停戰。
幾經交涉后,緬軍十四名將領與清軍十二名將領談判定議畫押,互贈禮物,正式停戰。
然而,議和是乾隆和緬王都不想看到的,緬王直接就把議和書撕了,壓根不想向清朝稱臣,直到戰后十八年后貢榜國力不行了,要跟清朝搞好關系才派出使節奉表納貢。
而乾隆等十八年后才能看到貢榜王朝入貢,當時那心情能好才怪了,可他也清楚要再次動兵很困難,水土問題就非常頭疼,第四戰清兵非戰折損比戰損還多,傅恒回京師兩個月就病死了。
再加上小金川再次叛亂,土司問題才是重點,乾隆只能跟貢榜方面打外交戰,互相口誅筆伐,卻誰也不敢打了,貢榜王朝消耗不起,清朝的錢糧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最后也就這么不了了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