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國和燕國的頌雁之戰打了將近一年。
一年后,燕國兵敗,燕國的玉成皇后懸梁殉國。雍安帝見皇后自盡,當下就瘋了,在宮中放了一把火,把所有的妃嬪子女以及宮人都關在一起刀劍相向,一時之間,原本富麗堂皇的皇城成了人間煉獄。皇子皇女和宮人四處奔跑逃命,不停的哭嚎,有些年幼的皇子和宮人甚至當場被活活踩死。
據逃出來的宮女敘述,當時雍安帝宛如惡魔,龍袍披身,散發血面,拿著一把長劍在宮中四處游走,見人就殺,見花就砍,到了后來,神志不清,開始產生幻覺,將宮中的佛像當成了真人,對著佛像破口大罵,嚎啕大哭,最后打翻了上供的香油,在佛堂的火海中一頭撞上了泥塑的佛像。
帝后殉國,皇子帝女皆葬身火海,燕國皇室一脈最后凋零殘破。
最后是雍安帝的親弟弟,當時的玉明親王鶴丘出面,領著幸存的皇室親貴以及遺臣手捧玉璽,投降宋國。這才中止了兩國建國以來多年的征戰。
這件事情,史稱頌雁之戰,又名頌雁之盟。
***
一場戰爭,有兩個名字。
基本上可以從這稱呼中分辨出來現在的百姓到底是原本的宋人,還是之前的燕人。
燕國的人會稱這一場亡國為戰役。戰敗而已,并非是什么狗屁盟約。
他們的君王到最后,寧愿放了一把大火帶著皇子公主以身殉國,都不愿意對敵國屈膝投降。
所以,這份所謂的盟約,并沒有在燕國人心中算數。
而在宋國百姓中,那這就是盟約,若非沒有順平王鶴丘所出示的盟約,宋國不會這么輕而易舉的就止步于此。不光讓燕國百姓可以留居原地,就連有的官員都可以保留原職,盡可能的表現出一位明君的態度。
已經足夠了不是嗎?自從宋燕兩國建國開始,兩國之間就從來沒有一日安寧過,仿佛是兩個脾氣暴躁互相看不順眼的鄰居,你絆我一跤我打你一下,有的時候還會下大力氣,非要把一方打的頭破血流才行。
雖然這個比喻聽起來很荒唐,但是確實如此。自兩國建國,宋燕就戰事不斷,以頌雁江為分界點,甚至會鬧到每年的春天水暖時候的鴨子和魚開戰。
中間不是沒有試圖和解過,甚至出過和親的辦法。但是最終,頌雁之戰還是開始了。
***
哦對了,頌雁之盟,并非是兩國第一份合約。
兩國大大小小,簽署過無數次的頌雁之盟。
上一次,還是燕國的小公主出嫁到宋國那次。若非當時燕國人已經無力再舉起刀槍,他們還會為了小公主而在此開一場戰役。
他們沒有,而小公主的生死,也再也沒人過問過。在燕國百姓的心中,小公主理所當然的死了,那小公主的死,理所當然要歸罪給宋國。
宋國人不懂燕國人的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