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軍膽小如鼠!”
秦軍扯著嗓嗷嗷叫著罵陣,廉頗穩坐釣魚臺固守空倉嶺,聽到秦軍的罵聲這位久經沙場的老將軍無非就是一笑置之。
廉頗以守為攻,堅決不戰,率領二十萬趙軍就地駐扎,并且還在丹朱嶺東南方向的摩天嶺順勢修建了糧倉,直接擺出了一副要和秦軍死磕下去的架勢。
王龁無奈,接著派人叫罵,廉頗依舊不出壁壘,王龁只好硬著頭皮率領秦軍進攻了幾次趙軍壁壘,雖然也殺了不少的趙軍士兵,可秦軍也是損失慘重,無論怎么攻秦軍就是越不過百里石長城,突不過廉頗這道坎兒。
廉頗以及他修筑的百里石長城就像是一道無法跨越的屏障結結實實的擋在了王龁和他的秦軍面前,王龁久攻不下,更讓他頭疼的是經過幾個月的苦戰,他秦軍糧倉里的糧食確實不多了,糧食用光之前如果還攻不下趙軍壁壘,這一仗秦軍怕是要無功而返。
王龁感覺自己就像是一頭猛虎露出獠牙啃在了烏龜殼上,啃了好幾個月不但沒有啃開烏龜殼,而他的老虎牙好像有點要被硌掉的意思,反倒是廉頗以守為攻以逸待勞穩住了局勢,戰場的天平在時間的流逝中悄然向趙軍偏移。
秦軍糧食快用光了,這是不爭的事實。
趙軍比秦國好一點,但也好不到哪兒去,廉頗大營里的糧食確實也是存余不多。
秦趙兩國對峙在長平的軍隊都在二十萬以上,這二十萬人每天都要吃飯,二十萬張嘴一頓飯吃的糧食不計其數,更別說兩軍曠日持久已經在長平外的山嶺陣地耗了好幾個月。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道理廉頗也懂,所以率軍出征的這幾個月里廉頗也經常派遣軍需官回邯鄲掉糧,可最近幾日從邯鄲調來的糧草明顯要比之前少了,趙軍之前還能吃稠的,現在只能喝稀的了,經驗和直覺告訴廉頗,他趙國的儲備軍糧怕是不足以繼續支撐多久。
趙國地盤多在山西河北,干旱少雨,自古以來農業就不是很發達,再加上趙國的古來的民風也不善農業,邯鄲的商人冠絕天下,商賈往來導致邯鄲的娛樂業也比較發達,邯鄲的舞女歌姬也是天下聞名的,只是行軍打仗吃的是糧食,農業薄弱就意味著糧食少,糧食少就意味著底氣不足。
相比較趙國脆弱的農業,秦國的農業基礎不知道要好多少倍。秦國本土關中地本來就是沃土千里適合耕種,再加上秦惠文王執政時占領了巴、蜀(今四川、重慶)之地,又有李冰父子修筑了都江堰,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生產的糧食有很大一部分運抵咸陽充當軍糧,秦國之所以敢那么肆無忌憚的進攻各國,一方面是因為秦軍勇猛,另一方面也確實是因為秦國家底多,比較抗造。
廉頗看著趙軍軍糧一天天減少,心中憂慮的同時倒也不擔心秦軍糧草會猛增,雖然趙國的農業是比秦國薄弱,趙國糧食也沒秦國多,可關鍵是趙軍是在距離本土不遠的地方作戰,從長平到邯鄲也就是五百里路,可是從長平到秦都咸陽可足足有一千里。
千里運糧,眾有饑色。
在古代交通極為不發達的情況下,糧草押運基本上靠的都是人力,運糧食的人在運糧的過程中也得吃糧吧,等糧食從千里之外的咸陽運到長平頂多也就能剩一半。
因此,廉頗沒糧,他王龁也沒多少糧。
沒錯,廉頗就是要和王龁打消耗戰,他就是要和王龁耗下去,這場仗要是繼續再這么打下去就無所謂輸贏,兩國士兵在吃完了余糧之后估計誰也奈何不了誰反各自打道回府,這場由野王城牽連至上黨郡引發的秦趙兩國的戰爭差不多也到此為止不了了之,雙方各大五十大板,各自回家該干嘛干嘛去。
秦趙長平之戰進行到這個階段就徹徹底底的變成了拉鋸戰,拉鋸戰拼的是耐心,拼的是持久。
秦攻不下,趙也打不退,秦**隊二十多萬耗在千里之外的長平,趙**隊也拖在長平,要是再這么堅持下去,秦趙兩國的經濟都會被拖垮。
這場戰爭也該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