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歌劇院為了《歌劇魅影》,投資了數百萬打造場景道具,為了簽下這部音樂劇,周以鈞頂著巨大的壓力,力排眾議,方才得到了投資允許。
對于歌劇院來說,開發一個新的音樂劇,太過得不償失。
世界上那么多經典的音樂劇,每天輪番交替的上演,只要演技精湛,質量在水準之上,照樣賺得盆滿缽滿,而開發新歌劇則有虧損的風險。
可一旦成為名品,賺取的利潤也絕對是數倍數十倍之多。
只是名品哪有可能輕易出現,整個華夏,能夠上得了臺面的音樂劇也是屈指可數。
而這些名品,觀眾不僅看膩了,也聽膩了。
這些音樂劇,之所以到目前為止還能汲取利潤,大抵還是因為有源源不斷的新觀眾涌入。
畢竟,對于現代人來說,觀看音樂劇還是比較有逼格的。
想象一下,當異性向你發出邀請,并遞來一張音樂會前排門票的時候,你會怎么想?
“我靠,他好有品味!”
“哇,音樂劇耶!”
“雖然看不懂,但好有文化內涵!”
“別收了,我嫁!”
如果這張音樂會門票,換成一張電影票呢?
“好煩,又看電影……”
“又想占我便宜……”
但音樂劇畢竟是舶來產物,普通觀眾的接受程度較低,在觀看過一遍后,能夠再次觀看的十不存一,所以利潤也是逐年下滑。
不過,隨著改革開放,東西方文化的逐漸結合,人們對于音樂劇的欣賞程度,也在逐年拔高。
近幾年,各種新歌劇、音樂劇不斷出現,雖然大多數都屬于尬演,但也不乏會有精品出現,這些精品被各大省級歌劇院爭相購買,吸引觀眾,這才讓歌劇院不至于出現利益虧損。
《歌劇魅影》的質量,自然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即便覺得開發有風險,但在周以鈞的勸說下,歌劇院高層最終也集體通過了開發的決議。
特別是廖遠的人氣愈加火爆之后,《歌劇魅影》也逐漸成為了觀眾期待的名品之一,但是否能夠擔當得起“名品”這個稱號,還要看上映后的數據表現。
在排練現場,廖遠親自看完了一遍長達兩個多小時的歌劇后,才跟周以鈞道:“觀眾的反饋最多的是什么?”
“故事縱深不足,前后邏輯過分簡單,諸多細節無法自洽,對白過于簡單……”
周以鈞看了廖遠一眼,尷尬的說:“簡單來說,就是略顯淺白……”
廖遠笑了笑:“淺白不好嗎?”
周以鈞一愣。
廖遠接著道:“世界各國的音樂劇,可謂燦若星辰,但區域歷史、宗教和政治題材的作品,對于其文化語境之外的觀眾畢竟有門檻,而浪漫愛情母題,卻幾乎老少咸宜。《歌劇魅影》的對白和唱詞,的確都很通俗,但你要明白,音樂劇不是搬上熒幕的電影,在完全沒有字幕的情況下,不管是英語還是漢語,這種淺白的對白和唱詞,一般的觀眾聽懂八成不是問題。”
周以鈞若有所思:“你說的的確有些道理。”
廖遠又問道:“你請的觀眾都是什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