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的《D大調小提琴進行曲》,簡稱柴小協,與貝多芬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門德爾松的《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勃拉姆斯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并稱為四大小提琴協奏曲,也基本上是業內公認難度最高的四首小提琴協奏曲。
宮本朝陽以驚人的手速拉奏出這首柴小協,讓全場媒體記者和觀眾評審們為之驚艷。
在十九世紀末,柴小協剛問世的時候,因為當時的小提琴技術還不完善,導致這部作品被認為難度極大,除了柴可夫斯基本人之外,其他人無法演繹,即便是到了二十世紀初的前十年,也只有少數人能公開演奏。
直至今日,諸多小提琴家也只能是很“機械”地按原譜演繹,有千篇一律之嫌,但畢竟是經過兩百多年的發展,柴小協在業內地位得到承認的同時,也逐漸在圈子里分成了兩條演奏路線。
一個是像宮本朝陽這般,走炫技路線,以妖嬈的姿態,驚人的手速來進行無差別的拉奏。
炫技派注重的是激情與速度,所以在表演的時候,看起來非常的熱烈奔放、酣暢淋漓,給予觀眾極大的視覺震撼效果。
另一個則是走抒情路線,但不是純粹的柔和、緩慢,而是在保證速度的同時,用音色營造出一種純粹的感情流露,甚至可以讓聽眾感覺到一種揪心和悸動。
比如裴紅玉在演奏《辛德勒的名單》時的那種抒情,便是能讓人們感覺到二戰時期的冰冷與殘酷,并為之心傷。
而現在,當裴紅玉面臨《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和《天鵝湖》這兩個僅有的選項時,她并沒有猶豫,直接在選項面板上按下了柴小協。
全場嘩然。
到目前為止,除了宮本朝陽外,其余選手都刻意的避開了柴小協選項,其難度自然是顯而易見的,而現在,裴紅玉也毫不遲疑的選擇了此曲……
所有人都靜靜的注視著裴紅玉。
那寂靜的氛圍,給人以極大的壓力,但裴紅玉并沒有受到絲毫影響。
在國內她也曾在各大小提琴大賽多次獲得過第一名,演奏經驗十分豐富,而在畢業后的那段時間,她也曾前往維亞納感受音樂之都的氛圍,目睹了全世界各個地方的演奏者,眼界十分開闊,這便培養了裴紅玉強大的自信心。
這一刻,她莊重的把小提琴放在肩膀上,輕輕閉上眼睛,右手琴弓緩緩放在琴弦,醞釀了三四秒鐘之后,便是在無盡的寂靜當中,拉出了第一個柴小協的第一個音。
那飽滿的音色,聽得全場觀眾渾身一顫,都是忍不住舒爽的呻吟了一聲。
宮本朝陽猛地緊繃起了身子,目光盯著裴紅玉,眼中滿是無奈。
柴小協是她自信能夠進軍柴可夫斯基大賽的根本。
在日本,她演奏的柴小協一向是招牌之作,使她得以飛速成名,對于柴小協的理解,自然也有她自己的獨到之處。
可當她聽到裴紅玉演奏的柴小協時,她立即便知道,對方演奏的柴小協并不會比自己差,甚至可能會強上許多。
而在評審們看來,兩首柴小協,雖然在音色、旋律都相差無幾,但在節奏感上、情感的豐富上,很顯然,裴紅玉更勝一籌。
簡單來說,宮本朝陽就是炫技派。
而裴紅玉走的則是抒情派,充滿了歡快、活潑、青春的氣息。
當然,在抒情的同時,裴紅玉的拉奏技巧,也充滿觀賞性,各種和弦漸快、輕挑、爆發,都讓裴紅玉的演奏極具吸引力。
各國媒體飛速記錄著此刻。
全世界的直播網站、電視頻道中,到處都在放映著這首柴小協。
人們仿佛看到一顆明星在冉冉升起。
全世界所有的小提琴愛好者,此刻都對這位來自華夏的年輕女人充滿了敬畏,即便是那些高居云端的小提琴大師們,也不乏贊賞之詞。
當一曲結束,裴紅玉以平均9.5分的成績,成為了第三日比賽的第一名。
這還不是最重要的。
因為在接下來的比賽中,一名德國選手也選擇了柴小協演奏,并且得到了9.4分的高分。
因此,原本一鳴驚人的宮本朝陽,最終只能屈居第三名。
這個成績,出乎所有人都意料,也讓宮本朝陽倍感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