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賽日來臨。
經歷了前三場賽事的洗禮,柴可夫斯基大賽的各種演奏片段,已經是在網絡上傳的沸沸湯湯。
其中,以裴紅玉的《辛德勒的名單》、《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G小調第40號交響曲》,德川晴明的《降b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妮可的《天鵝湖》、宮本朝陽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吳迪的《愛之夢》傳播最廣。
也讓這幾人成為了媒體們爭相追逐的對象。
最后一輪決賽的比賽規則和上一輪很相似,都是通過演奏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來獲取得分。
在鋼琴組,來自美國的華裔鋼琴家妮可首先上場。
妮可在之前的表現一向中規中矩,并沒有特別出彩的地方,但與其他人相比,演奏的水平卻往往更高,決賽日,她演奏的是《F小調浪漫曲》,由F小調、四分之四拍、如歌的行板,三段體式組成,是一首有如傾訴般的、充滿期待的小品,也是一首富于表情的練習曲,從頭到尾都可以感覺到柴可夫斯基獨特的“如歌般”的氣息。
中段的左手部分模仿了鼓聲節奏,頗有民間音樂的風味。
表演結束后,評審們經過慎重討論,相機給出了得分,但并沒有第一時間公布,因為是最后一輪比賽,當無名選手演奏的作品相繼結束后,才會給予最終排名。
接下來,德川晴明、吳迪以及另外兩名來自英國、俄國的鋼琴家相繼演奏。
德川晴明繼續擅長的《降b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不過和昨日的第一樂章相比,這一次他演奏的卻是第三樂章,整首曲子由熱情如火的快板、降B小調、回旋曲式組成,演奏出的音符磅礴大氣,歡快而奔放,終結部以降B大調形成輝煌的結尾,讓在場所有人再次驚嘆連連。
演奏結束后,全場鎂光燈閃爍,德川晴明仿佛看到了勝利的獎杯。
他嘴角一揚,站起身來,向全場行紳士禮,然后得意洋洋的看了廖遠一眼,在一片掌聲中,高傲的走下舞臺。
評審席上,彼得低聲說:“這家伙很囂張啊!”
廖遠輕輕一笑。
隨后,吳迪登上了舞臺。
沒有前幾日繁瑣的燕尾服,此刻的吳迪,只穿著白襯衫,黑西褲,簡潔而干練,在舞臺上向全場鞠躬后,便是坐在了鋼琴前。
寂靜。
周圍一切都仿佛陷入了黑暗。
漂亮的三角琴蓋上,從反射的鋼琴漆面上,能夠清楚的看到自己的瞳孔——充滿了血絲。
他一夜未眠。
但精神狀況,卻比前幾日更加亢奮。
“有時候,失敗比成功更重要。”
廖老師的話仿佛猶在耳邊。
下一刻,吳迪腳踩踏板,抬起雙手,放在了琴鍵上。
琴音猝然響起。
“兒子,加油啊!”
觀眾席上,父親吳忠生握住了雙手,神色激動。
------
感謝余生不短、山青盈的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