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晚,廖遠原本報送的曲目是貝多芬的《致愛麗絲》。
該曲在早年其實不為人所知,直到貝多芬去世多年后,人們才從一個名叫特蕾莎的女子那里發現了這份樂譜。
特蕾莎是貝多芬四十歲時教導的女學生,并且很有好感,因此在一次心情非常愉悅暢快的情況下,寫下了這是一首《A小調巴加泰勒》的小曲贈送給特蕾莎,并在樂譜上寫了“獻給特雷莎,1810年4月27日,為了紀念”的字樣。
之后,這份樂譜就一直留在特雷莎那里,貝多芬沒有自留底稿。
因此,他去世后在其作品目錄里都沒有這首曲子。
直到19世紀60年代,德國音樂家諾爾為貝多芬寫傳記,在特雷莎·瑪爾法蒂的遺物中才發現了這首樂曲的手稿。
1867年,諾爾在德國西南部的城市斯圖加特出版這首曲子的樂譜時,把原名《致特蕾莎》錯寫成《致愛麗絲》,從此,這首鋼琴作品開始以《致愛麗絲》的名稱在世界上廣泛流傳,而原名《致特蕾莎》卻被人們忘記了。
《致愛麗絲》以其柔美動人、短小精致,且技巧簡單,易于演奏的特性,成為了世界各國鋼琴初學者必學的一首作品,也因此,人們喜歡把它稱之為“微不足道的音樂”。
但這種微不足道,卻是凝聚了貝多芬強烈的個人風格和創作理念,體現了他獨具一格的創作思維。
樂曲還有其它種種的獨具匠心之處,具備極高的藝術性和表現性,也使之成為了不少音樂家喜愛演奏的曲目。
不過,導演宗旭卻覺得這首曲子太過簡短,
因為《致愛麗絲》只是一首3分多鐘的小品之作,按照春晚留給廖遠的時間,只要不超過十分鐘,基本上都是任憑廖遠發揮的。
所以,再三思考后,廖遠又加上了兩首曲子,第一首叫《Il-salto-dell'angelo》,該曲名稱為意大利語,翻譯成中文,則是《天使的跳躍》。
第二首則為《Oceano》,翻譯為《海洋》。
兩首都是前世意大利著名作曲家羅伯托·卡恰帕利亞的代表作品。
和貝多芬的《致愛麗絲》不同,《天使的跳躍》以及《海洋》并未在這一世出現過,所以當廖遠稍作改編,把三首曲子先后柔和在一起,并且演奏出該曲時,宗旭二話不說,直接拍板定了下來。
于是,一首《致愛麗絲》,一首《天使的跳躍》,一首《海洋》,在這一世被融合在了一起,即將出現在今晚的春晚舞臺上。
三首曲子都含有流行元素,跟真正的古典樂,在難度上自然無法比較,但在觀眾聽來,卻絕對是最動聽的旋律。
晚上八點鐘,春晚現場舞臺以及后臺所有走廊通道的音響里傳來了鐘聲準時敲響的聲音。
“咚!”
伴隨著一陣歡天喜地的敲鑼打鼓,春晚舞臺頓時一片萬紫千紅之色。
數百名舞蹈演員、歌唱家一起登臺,為全球華人觀眾奉上今晚的文藝盛宴。
隨后,各個民族代表也紛紛上臺,表演民族特色,有粵州舞獅,有蒙古舞、彝族舞,甚至是京劇、越劇、川劇、豫劇的表演藝術家們,也紛紛登場演出。
雖然在臺上只有十幾秒鐘的上鏡時間,但這些演員們在臺下卻是練習了近半年之久。
每一個人都洋溢著歡天喜地的神色。
很快,在一片喜氣洋洋的氛圍中,主持人們隆重登臺。
“親愛的觀眾朋友們,新年好!”
“您現在正在收看、收聽的,是華夏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向全球觀眾即時直播的2023年春節連歡晚會!”
“我們的春晚正通過央視總臺的綜合頻道、綜藝頻道、中文國際頻道、少兒頻道、軍事農業頻道和4K超高清頻道向全球現場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