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襄王逃出王城,雖然向著鄭國方向,心里卻忐忑著鄭文公的態度。走到氾地,望見漫山的竹林,知道入了鄭國境內,襄王命停車借宿于村民封家的草堂。
封氏見他們一行人儀態不凡,問其來歷。周襄王直言不諱:“我乃周天子,因為國中有難,暫避于此。”
封氏大驚,叩頭謝罪:“我家二郎昨晚上夢見紅日照于草堂,今日果然有貴人下降。”轉頭叫二郎殺雞做飯。
襄王問:“這二郎是何人呀?”
“是草民的后母生的弟弟,一起住在此地,同耕田地,以奉養后母。”
“你們農家兄弟,如此和睦,朕貴為天子,反遭母弟所害,朕還不如一個農民!”周襄王滄然淚下。
大夫左鄢父勸道:“從前如周公那樣的大圣人,還遇上骨肉之變呢!主公不必自傷,還是趕緊向諸侯們求救要緊。”
周襄王點頭,化悲憤為力量,連寫幾封書信,分別向齊,宋,陳,鄭,衛諸國發去。
簡師父說:“如今諸侯中有志于稱霸的只有秦與晉。秦國的蹇叔,百里奚,公孫枝,晉國的趙衰,狐偃,胥臣都是賢臣,必會勸其君主來勤王,其他國家可就指望不上了。”
于是,襄王派簡師父出使晉國,左鄢父去往秦國。
話說鄭文公聽說襄王逃到了氾地,心里暗爽:“這下你總該知道翟國不如鄭國了吧。”
大約因為心氣順了,鄭文公出手也大方了,命人前往氾地為天子搭建館舍,各樣供給,樣樣豐厚。周襄王見到鄭文公也是一臉愧色。魯宋等國,都派人來送禮問安。只有衛文公不見動靜。
魯大夫臧孫辰嘆氣說:“衛侯莫不是要死了?諸侯無王,則好比樹無根,水無源,不死還能怎么辦呢?”
此時已是周襄王十八年冬了,轉過年的春天,衛文公姬毀果然薨了,世子姬鄭立,是為衛成公。后話先按下。
(本章未完,請翻頁)
再說晉國那邊,狐偃力主出兵勤王,理由很充分:“昔年齊桓公之所以能稱霸諸侯,就是因為尊王。況且晉國這些年來,數易其君,人民都習以為常,不知君臣大義。主公應該討伐太叔之罪,助王復位,使人民知道‘一國不可有二君’的道理。如果這事晉國不做,那秦國必會去做,到時候這個霸主可是秦國的了。”
再命太史郭偃占卜,也得大吉之兆。晉文公終于下定了決心,分兵兩路,趙衰將左軍,魏犨為輔;郤溱將右軍,顛頡為輔。文公自己帶著狐偃,欒枝等,左右策應。
臨出發時,有河東宋將來報:“秦君統領大軍已到河上,馬上就要渡河了。”
這可怎么辦?狐偃有主意:“秦公為什么不直接渡河,而屯兵河上?不過因為東邊有戎狄,道路不通,所以猶疑不定。咱們可以給戎狄那邊送些厚禮,讓他們放我國軍隊過境;另一邊派人聯絡秦君,請他們退兵即可。”
晉文公深以為然,于是命狐偃的兒子狐射姑,帶金帛出使戎狄;一面派胥臣往河上辭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