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到了之后,眾人便走進了電影院,按照號碼坐好。
不一會兒,電影就開始了。
首先啊,《父輩》這個主題,相比于“祖國”和“家鄉”,它便“小”了,這個電影,從子女的視角,看幾代父輩們的奮斗經歷,以及對后代們所產生的影響,電影的主題更加具體也更加感性,同時也更是發生在每一個小家庭里,笑點和淚點都是被狠狠地戳了一把。
《父輩》主要由4個故事組成,導演嘛,就是吳某、章某、徐某、沈某,不用我說大家也知道吧?
當然,這每一個故事都給人帶來了不同的感受。
第一個,“京”喜,他導演的故事是《乘風》,拍過《戰狼》1、2的那位啊,他拍的東西大場面很棒啊。
而且,這部電影里,他的文戲,卻是遠遠超出了我的預期,感動得我哭得稀里嘩啦的,當然,他拍的故事就是發生在抗日戰爭時期,他飾演的馬仁興團長,率領家中起兵團,抵抗日寇,保護群眾撤離的故事。
而吳某在片中,演的就是馬仁興的兒子,馬乘風,表面上來看,馬仁興是一個嚴父,身為團長的他,對乘風那是只有命令和訓斥,就好像完全看不出他對自己兒子有絲毫的疼愛,而實際上真是如此嗎?
No~no~no~
在一個雨夜,乘風問他,說你什么時候能像關心別人那樣,關心關心我啊?
這時候馬仁興就掏出了一把艾草,這是他特意摘給兒子來治療脖子上的傷口的。
馬仁興怎么會不愛自己的兒子呢?
只不過是愛得深沉,愛得含蓄罷了。
馬仁興面對敵人,就是小日——子過得不錯的日本人,英勇無畏,堅強勇敢,可是再鐵血的漢子,那也是有柔情的一面啊。
在馬仁興獨自穿過一人高的草場,放聲痛苦的橋段,也是讓人看得揪心。
而在故事尾聲,馬仁興率領冀中起兵團,在槍林彈雨中奮勇殺敵,這一段,可以說是這個故事的高潮了,千軍萬馬,義無反顧,當觀眾們看到戰馬踏過敵人的尸體時,眼見鮮紅的旗幟插在了山頭,馬仁興勝利了,觀眾們一直積壓在心中的那份郁悶,也終于得到了發泄,哭得那叫一個美啊!
戰爭年代,是父輩們付出沉重代價,才換來了我們今日的和平,祖國也才有了今日的繁榮。
第二個故事,《詩》,章某她首次擔任導演,就拍出了一部很有力道的影片,這個故事發生于1969年,我國研制了長征一號火箭,發射首顆人造衛星時期,里面有一個普通航天員家庭的悲歡離合,片中,由黃某和章某來扮演夫妻倆,都是研制固體火箭發動機的航天人。
在故事中,章某著重于刻畫每一個做事的細節,對人物的情感塑造進行了非常細膩的刻畫,簡直拿捏得死死的。
舉個例子啊,黃某在和自己孩子交流相處的感覺,雖然親密,但也隱隱有一絲古怪,看的時候就感覺這爸爸對兒子的態度,就跟招待客人一樣,父子之間的感情咋給拍成這樣了捏?是不是因為第一次拍這種角色經驗不足啊?
結果,我看到后面才知道,我錯了,我大錯特錯,我在第一層,人家導演在第五層啊!他們的確不是親生父子,我前面的感情,竟然被導演給小拿捏了一下!黃某,您厲害,您的演技是真的牛逼!我對我的無知和懵懂深表歉意!
而影片中也沒有將所有的喜與悲一股腦的全給你扔出來,說你哭吧,激動吧!然后“哇!”的一下把眼淚哭出來。
而是通過“寫詩”這個線索進行一點點的勾勒與描繪,張弛有度,慢慢渲染。
夫妻之間的浪漫,是給愛人寫詩,而中國航天員的浪漫,就是在天上寫詩,章某以極富有魅力的女性視角,將故事拍得細膩且深刻,通過房子漏水啊,孩子們渴望能吃上一頓肉等等,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以小見大地呈現了當年我國的條件和經濟能力,也反應了我國科研工作到底有多么困難與艱苦。
再此,我也對每一位為祖國作出偉大貢獻的人真誠地道個謝,感謝你們的辛苦付出,才換來了我們如今能吃飽穿暖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