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個故事,《少年行》,這部影片不光是腦洞起飛,甚至是沈某本人也跟著一起起飛了,這個故事講了一個失去父親的小孩,和沈某飾演的從未來穿越回來的機器人,他們之間的故事,不是父子卻勝似父子的短暫相處的故事。
這個故事基本就是開心麻花全名星上陣了。
對于這個故事,就容易產生一點分歧,有些人說這個故事拍跑題了,跟父輩并沒有多大關系啊?
而我覺得,這個故事跟父輩這個主題關系大了去了。
小孩的爸爸是研究人工智能的,雖然之后父親涼了,但是父親對孩子的影響卻是極其深遠的,他和自己父親一樣喜歡搞發明,做手工,而沈某這個機器人的出現,更是在他的學習方面給予了極大的幫助與鼓勵。
也許只是父輩們一個不經意的舉動,晚輩的一生就會因此而改變,父輩們一遍又一遍的嘗試,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敗,只為了完成心中的夢想,這個夢想并沒有強加于后輩,但后輩卻發自內心的希望繼承。
在我看來,相比于《祖國》的歷史聚焦時刻,《家鄉》聚焦的家鄉故事,《父輩》的這個主題更不好把握,剛取決于每位導演的個人理解。
父輩二字,往小了說是家人之間的親情,往大了說,就是一種精神和信念的傳承。
《乘風》講了抗日戰爭里父輩們用鮮血為我們創造出的和平。
《詩》講的是造火箭時父輩為我們的航天事業打下了基礎。
《鴨先知》講了中國大陸第一支電視廣告的出現,展現出父輩們在改革浪潮中,敢于嘗試的一面。
而《少年行》雖然比較科幻,將故事講到了未來,但是換個角度思考,此時還是少年的我們,將來也會成為下一代人的父輩。
而從這些故事中,我們也能看出,父輩們在奮斗過程中有成就,有犧牲,更有所謂精神的傳承,才有了我們祖國不斷的發展,有了各行各業的進步,同時也能感受到父輩與子女之間的生活習慣不同,交流行式自然也會有差別。
但相同的是,總有那些偉大的父輩們努力拼搏,頑強奮斗的精神,都對后輩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都樹立了一個正確的榜樣。
《我和我的父輩》,真的是一部適合全家觀看的電影,四個不同的故事,四個不同的時間維度:戰爭時代,改革開放不久,近代,現代。
觀影完畢后,我們孩子看完,是一種理解,父母看完,就是一種新的感受,而爺爺奶奶看完,可能又會有不一樣的感悟。
每個人處于不同的年代,有著不同的身份以及不同的經歷,看完后也會有不一樣的感受,共情的點也不一樣。
家里人好好一交流,也許還能碰撞出屬于自己家庭獨有的溫情與火花。
當然,這四個故事的排列順序也很好,也更為合理,開頭比較悲傷沉重,到了后面是感動,接著是溫馨,最后是樂觀,讓各位不至于散場時都哭著走出電影院啊。
看完電影,郭旗是心里百感交集,郭世嵐也對自己的想法有所改觀,將郭旗拉到了一旁小聲說:“你想完成你的夢想就去吧,爸以后不攔你了,不過既然要做,就一定不能輕言放棄,知道了嗎?”
郭旗:“知道了,老爸。”
郭世嵐:“好了,那我們走吧,待會兒,還有兩條街要逛呢!”
郭旗:“啊!不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