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在傳說當中,少年英主福寧在看見了12門12斤炮后,依然可以不慌不忙的躲避炮擊,然后殺出重圍,消失在大明東北的白山黑水之間!
沒錯,就是消失了,而不是戰死了。
因為明軍后來并沒有找到福寧的尸體......而且從渾河戰場上撤出的奴賊騎兵,大多沒有返回沈陽,而是向著建州衛的方向逃竄。
建州衛境內都是深山老林,因為是大清國的龍興之地,所以還散布著一些屬于滿洲親貴的莊子,是可以給這幫逃難的八旗兵落腳的。
朱由檢雖然已經派了吳三桂去包抄撫順關及其附近城堡,但那也只能堵住大軍,對于化整為零,又熟悉地形的滿洲騎士,是很難捕捉的。
所以有許多參加過這場被后世稱為渾河夜戰的激烈戰斗的滿洲騎兵,都在戰后逃入了建州衛的深山老林,其中一部分去了朝鮮,投靠了多爾袞、多鐸、阿濟格三兄弟,也是他們將福寧的“英雄事跡”傳了出去。
再后來,以索尼、尼康為首的一批滿洲貴族又逃亡去了和明朝敵對的日本......這下關于福寧的種種傳說就有了市場了,也就越傳越離譜了,甚至還被搬上了戲臺,出現了名為《渾河夜戰》和《福寧斗崇禎》的凈琉璃戲劇。
總之,這位13歲就被朱由檢本人吹成“少年英主”的大清末帝,就這樣永遠的活在了戲臺上和傳說之中。
......
“還沒有找到福寧嗎?”
渾河之戰后的第三天,以勝利者的姿態進入沈陽的朱由檢,見著比他先入城的顧哈倫的第一句話,就是關于這位“大清逆子”的。
“沒有發現福寧的蹤跡,不過臣等卻找到了福寧的弟弟福安。”顧哈倫說著話,就瞄了一眼跟在朱由檢身邊的泰松貴妃。
泰松的眼睛紅紅的,也不知道是不是上火了?聽見福安的名字,一張沒有表情的面孔上就放出了光。
“福安還好嗎?”泰松問。
“好,好的很。”
朱由檢也笑道:“福安是泰松的兒子,也是朕的繼子......以后隨朕姓,就叫朱福安吧。”
繼子不是逆子,所以朱由檢一點不擔心。而且福安的生父不是黃臺吉,而是代善。有這個讓人尷尬的身份,他是無論如何都不會成為復清勢力的旗幟的。
他又看了眼泰松,見她的心情似乎舒暢了一些,就又笑著道:“等福安長大了,就讓他去當老大的臣子......他是老大的表弟,老大會照顧他的。”
朱由檢說的老大是朱慈炫,因為朱慈烺過繼給了天啟,所以朱慈炫就成了名義上的皇長子。在朱由檢的計劃中,朱慈炫將會成為下一任的蒙古大汗。
現在朱慈炫就快長大了,朱由檢也該考慮讓他“之國”的問題了,這可是一大筆的開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