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慈烺的心當然是很平的......他的7分利只要發點銀票、劃一劃賬,應該就能到手了。根本不用擔心壞賬,也不用在追賬的時候思考砍人手還是砍人腳的難題。
因為鹽業銀行根本不會把債放給普通的中小商人,只會放給鄭芝龍、沈廷芝、李國助、劉香這號巨商,再由他們去放給需要用錢的中小商人。
至于收賬和砍人的難題,都由鄭芝龍、沈廷芝、李國助、劉香這樣的大賊頭兜著,朱慈烺只管收錢,7分利還有什么不滿足的?
而且朱慈烺真是不想與民爭利,他是當皇太侄的,大明江山早晚是他的,還爭那么多利干什么呀?
依著他的想法,隨隨便便撈個十億八億的,順便再把大明推進資本主義的門檻,然后舒舒服服的過日子就行了。
而在他看來,大明要走上資本主義的不歸路須得滿足兩個條件。一是得會學格物,格物是第一生產力嘛!生產力上不去,資本主義的大門是不會敞開的;二是得有充足并且比較便宜的資本......資本主義不能沒有資本啊!
格物的問題,應該已經被朱由檢完美解決了,整出了一個什么《孔子遺篇》。連考進士都得寫格物論文了,各地開出了不少大學堂,雖然都是新舊結合的大學,但已經夠用了。
所以朱慈烺也就不必在這方面大開金手指了......格物這事兒不能操之過急,得讓明朝的學者們自己去探索和發現。只有這樣,他們才能真正掌握格物的能力。
對了,他們還可以抄洋人的學問......格物無國界嘛,前提是你得會抄,真正掌握了從別人那里學來的本事,然后再超過他們。
而且在朱慈烺看來,有的抄的時候,還是盡量去抄,別都想著要從零開始搞......反正他開個什么金手指,也還是讓明朝人來抄嘛。
所以最好的辦法,還是鼓勵明朝的學者自己去學習......讓他們自己去翻譯西人的科學和哲學著作,去學習西人的技術,去把華夏相比西人拉下的方方面面都補上。
在這方面,崇禎皇帝其實做得還不錯。
據朱慈烺所知,在崇禎16年和崇禎13年的科舉大比中,就有許多進士的“格物論文”抄了西人的東西......而崇禎一概不問,只要這些東西對于大明而言是新的有益的知識就行!
在巨大的利益誘惑下,現在大明的各所大學,都在竭盡全力翻譯和研究西人的哲學、科學書籍,想要從中找尋到可以幫助他們的學生(或者老師)考上進士混上大儒的知識。
而在大家的努力之下,大明朝這幾年可真是大儒輩出,格物水平提高的也很迅速。
不過朱由檢不大注意鼓勵發明,他不大管這事兒,一門心思都在《孔子遺篇》上搞理論了。
所以朱慈烺準備幫著崇禎管管......專利法什么的暫時還搞不成,但是可以搞幾個發明獎,直接給銀子重獎就是了。
除了不大注重發明,朱由檢好像也從不過問金融的事兒......現在的大明沒有銀行,沒有債券,沒有鈔票,連標準化的銀幣都沒有。
這方面就有點落伍了,所以朱慈烺就把金融當成了自己的第一個發力點。
而要打造一個可以為資本主義提供資本的金融體系,光搞定鹽商和海商這兩頭還是不夠,還得讓手工業和農業也盡快加入到這個體系當中。
這樣朱慈烺就能通過鹽業銀行的特殊地位,引導市場利率下行到一個可以鼓勵工場手工業和大中型農場發展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