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比如以衛所占地盤可以扎根基、省后勤。朱元璋再怎么不討人喜歡,但是誰也不能否認他打下的江山真的很大!
在歷史上能超過他的,大概也只有唐朝的李世民了。比起那個讓讀書人向往的大宋朝,朱元璋開創的大明江山實在要雄壯太多了。
而要把那么大的地盤打下來,還要占據下來,不靠軍屯能靠什么?如宋朝那樣靠募兵根本不可能......軍餉發不起不說,募兵不管種地,后勤軍需都得朝廷解決。后勤轉運就得累死人!
而且募兵是流水的兵,不在邊疆扎根。就算能占點地盤,怎么將之漢化?募兵占地,然后再募民耕地?朱元璋有多少錢才夠花啊?
所以朱元璋可以驅逐元朝恢復中原,還可以在有生之年把大明的地盤擴張到那么大,還可以遷移數百萬漢人人口去邊陲之地扎根,靠的就是這種半封建化的軍屯衛所。
而后來明朝的不斷縮邊,其實和朱元璋沒什么關系,而是朱允炆和朱棣的鍋。沒有他們倆那么鬧騰,光是九大攘夷塞王就能養好十幾萬鐵騎......什么北元、東虜,在朱元璋孫子一輩就都不存在了。
而九邊軍戶的苦,實際上是九大攘夷塞王被圈養和明朝不斷縮邊的必然結果——沒有塞王庇護,九邊軍戶當然就沒有話語權了。而沒有話語權的九邊軍戶當然也不可能在舉國之力的支持下拓邊,不斷收縮邊防也就成了明朝的國策。而縮邊的結果,又讓軍戶們失去了通過戰爭獲得土地的機會。蛋糕不能做大,當然就只能在分配上做文章了......軍衛上層侵吞軍屯,壓迫中下層軍戶,也就不足為奇了。
另外,明朝的縮邊政策并沒有真正減輕邊防的壓力。因為明朝越退縮,敵人就越囂張,需要設防的地方也就越多。所以九邊很快就變成了十三鎮,最多的時候甚至出現了十六鎮。
那么多的軍鎮沒有足夠的土地可以屯田,就得依靠民運糧、民運糧折銀去養活。
對于交通便利的東部邊鎮,運糧運銀還不算什么大問題。
可是對于交通不便,只能一省養五鎮的陜西而言,那就非常苦了。陜西苦,五鎮更苦。陜民苦,五鎮軍戶更苦!
苦的沒了出路,當然就只能盼著天傾地陷,鬧一把大的了。
而榆林鎮柳樹澗堡這一帶鄉間的龍頭老大,名叫張獻忠的漢子和他的一般小弟兄,就是在日日夜夜的盼天傾。
對,就是那個大西老萬歲張獻忠!他的人生經歷可比同時期的李自成精彩。他本就是榆林軍戶,世代從軍,打小習武,練了一身本事。少年時期還讀過書,只是沒有考功名的本事。后來又是投軍,又是去延安府當捕快,又被革職再去從軍。后又因為煽動兵變差點被斬首!但是因為長得非常威武,被榆林鎮的參將陳洪范所救,撿了條命回家。
這種經歷的人回家以后怎么可能好好種地?所以就領了一幫同鄉的少年,當了個橫行鄉里的惡霸。同時也在等待時機,好大干一場。
不過榆林這里畢竟是軍鎮,和隔壁延安府、慶陽府不一樣,明朝在這里還是有不少武力的。
如果延安府、慶陽府那邊鬧得不歡,榆林的軍隊沒有開出去平亂,張獻忠敢跳出來造反就是送人頭了。
所以三十六路好漢會府谷的時候,就少了他一個。
但是他還是派了個小弟,名叫孫可旺的去府谷那邊看風向,如果真的可為,那就要擼起袖子大干一場了。
可是今兒才回來的孫可旺,卻給張獻忠帶來了一個非常可怕的消息。
聽完了孫可旺添油加醋的一番述說,張獻忠的一張黃面孔已經擰成了一團,“他N的,這個大明小昏君著實厲害,看著比額老張還能打......這個反還怎么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