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念過幾年私塾。”高杰回答道。
“三桂,”朱由檢回頭對吳三桂道,“把他補入朕的親衛團......朕要親自教導他!”
朱由檢的親衛騎士可不得了,人人都是后備軍官,跟著小皇帝不僅是當保鏢,而且還能學到真本事。現在第一代的親衛騎士大多已經學成當官(其實也沒學到多少本事,只是短期訓練班的水平),而親衛騎士也擴充成了親衛團。
不過這親衛團眼下只有一個營的人馬,稱為“外舍營”。這是借用了宋朝太學的三舍升貢之法,在親衛團之下設立“上舍營”、“內舍營”和“外舍營”,不過現在內舍、上舍兩營只有番號,沒有人員。
初入親衛團的騎士都入“外舍營”,除了值勤、訓練,還得學習比較初級的兵法、算學、格物學——這三門學問的課本都是朱由檢“欽定”的,并不怎么深奧,但是非常實用。
學習一年之后,朱由檢就會把他們派出去見習,充當帳前軍各部的基層軍官。見習一年后,再回來參加升舍考試,考試通過就入內舍營繼續值勤、訓練、學習,還是學兵法、算學、格物學,不過難度比在外舍營學的可難多了。在內舍還是學一年,期滿后再去見習一年。
二次見習期滿后再次參加升舍試,通過后入上舍營。上舍營的一年學業完成后,還要參加一次由朱由檢親自主持的考試,考試通過后就能擔任比較高級的官職了。
另外,雖然外舍營、內舍營、上舍營的番號都是營,但是實際編制卻差別很大。外舍營下轄四個隊,擁有近530人的編制。內舍營只有兩個隊,不到300人的編制。上舍營就一個隊,160人的編制。也就是說,進入外舍營的新兵,只有大約四分之一能夠成為上舍營的精英。其余都會被見習考核和升舍試淘汰,淪為普通的騎士。
而最后可以通過朱由檢親試的上舍騎士,只有100人左右!
當然了,這個“親衛團三舍制”現在還是個開頭,完全走完三舍兩見習的流程得五年時間!
而朱由檢之前花了一年多時間培養出來的第一代親衛騎士,目前也只能充當下舍騎士的教官——他們得一邊當老師,一邊當學生,也挺不容易的。
不過萬事開頭難,等到五年之后,“親衛三舍制”可以批量提供軍官了,朱由檢應該就有了平遼滅虜的實力。
除了這個“親衛三舍制”之外,朱由檢還在搞一個“少年軍養成制”,就是從小孩子開始培養帳前精兵。專門招募九邊孤苦少年入營,花五年時間養育成軍。其中的精英可以當候補騎士——就是不授田的騎兵,立功后可以晉升為騎士,然后再入親衛團。
本領稍差一點的,則當帳前步軍,立功后也一樣可以晉升候補騎士和騎士。不過這些由步軍升上來的晉升候補騎士和騎士并不一定要去帳前馬軍服役,騎士對他們而言只是一個身份和待遇(成為正式的帳前騎士可以得到500畝職田)。
而朱由檢的嫡系軍官,必須是帳前騎士,包括炮兵軍官!帳前軍的炮兵并不會獨立編成一軍,而是會分在帳前馬軍和帳前步軍當中。而馬步軍炮兵全都擁有候補騎士、騎士的身份。
所以當炮兵就是個晉升的捷徑,但是卻不容易當上......得懂算學,而且還得手腳麻利,反應敏捷,辦事仔細。一群積年老賊是干不了的,最好從少年軍中挑人,從小開始培養。
朱由檢這個時候已經見完賊......哦,是見完大明的忠臣了!一共見了50人,是今天的指標,從今天開始直到大年三十,天天都得見50個賊,哦,是50個忠臣!
大明就是忠臣多啊!有了那么多的忠臣,何愁大業不成?
50個新進的忠臣,還有幾個早就已經入伙的忠臣,現在已經站成一排,個個都挺胸凸肚,等著朱由檢檢閱。
朱由檢的目光從他們身上一一掃過,李自成、李錦、劉芳亮、吳汝義、劉體純、劉宗敏、田見秀、袁宗第、馬進忠、高杰、馮雙禮、白文選、王尚禮......還真是一個比一個忠啊!
朱由檢大笑了起來,手臂一揮:“好好,你們都是忠臣,有了你們,朕就不怕西賊了!你們跟著朕,也就不用為榮華富貴發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