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梨奈剛剛去中國留學的時候遇到假期,比如說諸如‘國慶’或者‘寒暑假’之類的長假,都是打算回國過的,比如說08年的寒假她就是回家過的。
其實這樣下去,這個女孩也只是單純的到中國學習四年,等畢業之后或許就會回去RB深造。但意外總是來的那么突然。
‘5·12’,一個華夏人永遠都不會忘記的日子,隨著消息在全國乃至全世界的快速傳播,各地也都紛紛開始了援助行動。
做為一所首屈一指的頂級高校的‘復旦大學’自然也不會例外,很快便籌備了大量物資,隨后便開展了志愿救援的組織活動。
張梨奈也報名了,出身于醫學院系的少女很快便通過了。由于人數不少,學校這次的帶隊老師將成員分成幾組,再選出幾個組長,好方便管理。
或許是因為張梨奈太漂亮了,在組內投票中獲得全票的她成為了組長。
這個組內和她同級的有:趙青,李華,張瑞雪這三名女同學和趙宗偉,王志峰這兩名男同學。還有五名學長和三名學姐。
很快眾人就來到了現場,幫助救援。這一段的經歷使得小組內的幾人,尤其是同級的這幾個人的關系愈發的好了起來。
張梨奈也隱隱約約的感受到了王志峰對自己的好感,不過此時的張梨奈可沒時間想那么多。夜深人靜時,每每回想起那些悲慘的畫面,她總想要去做些什么。
于是只要有閑暇時間,張梨奈都會下意識的去做義工。可漸漸的她開始迷茫了,她不知道將來該做些什么。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直到某一次與隔壁系的聯誼中,意外的認識了一位學長,在交談中得知了,他來自于某個山區,那個地方特別的窮,連溫飽都是問題,但大人們不會管,越生越窮,越窮越生。
如果沒有兒子哪怕已經有了5個女兒也會繼續生,如果已經有了兒子但沒有女兒則會在生兩個女兒。
‘為什么要這樣做呢’張梨奈當時這樣去問了師兄,師兄沉默了半天才開了口。
張梨奈至今都記得師兄當時說話時的神情。
微微抽搐的嘴唇,滿是嫌棄,厭惡,愧疚的復雜眼神。
當時的張梨奈還十分的困惑,一個有著光輝前程的名牌大學生,為什么會有如此復雜的負面情緒,直到她聽到了師兄接下來的話,她才在震驚之中或多或少的體會到了些許師兄的感受。
“因為女兒是干活時可以用的上的牲口,需要錢時可以賣出去的工具啊!”沉默了一會,聲音才重新出現。
“我們那個地方很窮,很多人一輩子都沒怎么接觸過外面,越封閉的地方越是封建,‘重男輕女’一個從未消失過的現象在這個地方更是根深蒂固的生長著。
其實所有人都知道,想要出去,離開這種鬼地方的方法就是讀書,但給誰讀呢!必須是兒子啊!女兒有個屁用,難道辛辛苦苦培養出一個女兒讓別人享受紅利嗎?
所以必須是兒子,女兒會嫁出去,兒子不會,所以都拼命的培養兒子,沒有怎么辦?那就生!一次不行就兩次,兩次不行就三次,總歸會有的。
那家里這么多人誰照顧啊?讓女兒照顧唄,下地,燒飯,洗東西,所有的活都被女兒包了不就行了。
如果更嚴重怎么辦?那就讓女兒出去打工,弟弟或者哥哥一天沒有畢業或者娶媳婦,你就算去死也要提供幫助。
你知道嗎?我其實也是一個趴在姐姐身上敲骨吸髓的既得利益者。我小時候特別貪玩,整天就和鄰居的幾個小伙伴到處去爬樹掏鳥窩,成績并不好,高中也沒考上去。
為了能讓我繼續上學,父親把我大姐嫁給了我們那里唯一的高中的校長做續弦,他比我父親都大了至少15歲。我永遠也忘不了大姐那雙連一絲感情都沒有的絕望眼神。
我開始拼命讀書,最終我的分數線達標,也被復旦錄取了,但直到那時我才發現一件事。有些人天生的就沒有讀書的資格,沒有那足以支撐你跨越階層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