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了初次小戰后,靖勇軍名聲大振,馬宇又到周邊村莊進行了聯絡,將其收入靖勇軍的管轄范圍,并按照靠山村的模式進行改造。這些天陸續有人投軍,人數很快就達到了三百多人,空屋子基本住滿了,馬宇組織靖勇軍蓋了幾間實用的干打壘的房子。馬宇將馬文、聰明且善于學習孫吉和踏實能吃苦的李登等十人抽調到出來組成自己的親兵隊伍,左隊和右隊都擴大到下轄十三個什長和副什長,含正副隊長,每隊有一百五十八人了。馬宇的靖勇軍達到了三百二十六人。有來投的村民也找來了郎中,木匠,教書先生,馬宇要求靖勇軍每天上午學文,下午習武,每天都要親自檢查學習的情況,隔三差五的還進行一下考試,并對考試優良的進行獎勵。
趙伍對部下狠道:“花費這么多糧食請來的教書先生,不能浪費,都給我好好的學習,誰要是學不會,軍棍伺候。”隊員們聽了馬宇專門講了識字的重要性,倒是都抓緊學習,不敢落后。
士兵的突然增多,使得趙伍、高勻、張其、李柱等人在訓練和管理上忙的腳打后腦勺,馬宇專門把他們四個隊長召集到一起,利用了幾個晚上,給他們講解如何帶兵,如何管理士兵,如何體恤士兵等等;如何把士兵訓練的如同猛虎一般,攻擊要猛,撤退要快,在訓練中,要求將領應給士兵做出樣子,你什么樣,你的士兵就什么樣。在馬宇手把手的教導下,又經過幾次野外訓練和攻防演習,每日晚上馬宇結合白天的實際,親自給他們講解軍事知識,他們幾個逐漸的知道了怎么帶兵,也逐漸學會了怎么作戰。唯一令人郁悶的是親兵來報,糧草日漸不足。這事把馬宇愁的異常鬧心,竟然失眠了好幾天。
。。。。。。。。。。。。。
多余的話:沒有馬鐙是如何騎馬的。
我們知道,考古已經證實,馬鐙大致是在我們晉朝發明的,重要性一點也不亞于四大發明,其作用已被低估了多年。可以說小小的馬鐙,對人類的發展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動作用,甚至改變了世界發展的軌跡。在古代,馬鐙還沒有發明之前,騎馬打仗絕對是個高難度的技術活,我們試著將騎馬分為幾個不同的級別。
一般的人,在靠近馬的時候都會有膽怯的表現,擔心馬會咬人和踢人,更不要說騎馬了,這個很正常,當然了,這是一般人,大家都理解,可以說是學前班水平。
二般的人,敢靠近馬,撫摸馬親近馬,但缺乏騎馬的勇氣,這也就是小學水平。
三般的人,敢騎上馬,緊緊的拉著韁繩不敢松開,在有人牽著的情況下能走兩步,這已經不錯了,已經達到初中水平了。
四般的人,不但敢騎馬,還能走兩步,但不敢跑不會使用韁繩,這也不錯了,你達到高中水平了。
五般的人,敢騎馬,還能保持平衡跑兩步,會使用韁繩,這相當不錯了,你達到大學水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