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峻笑道:“主公放心,小小馬宇何足掛齒,若是張燕在反倒是不好打。張燕為當世猛將,又與各路豪杰瓜葛甚多,若主公攻之必然頗費周折。現在換了馬宇正好,狂徒豈可任意所為,屆時主公出兵之時,可昭告天下,行仁義正大道,又可將并州攬入懷中,豈不是一石二鳥、名利雙收乎。”
“正是,可兗州確實是一塊大肥肉,我想往已久,我們必須盡快取得兗州,以便早日謀劃并州,真是麻煩。”于是傳下軍,令各部加快戰事不提。后又收到馬宇的信函,得知還要送糧草來,心頭更加緊迫,幾乎是時時都惦記著并州。
兗州雖然是塊大肥肉,可是肥肉里有骨頭,吃到嘴里也要費周折的。
。。。。。。。。。。。。
袁紹,(?-202年6月28日),字本初,汝南汝陽(今河南周口市商水縣袁老村人)。司空袁逢之子。袁紹出身東漢名門汝南袁氏,自其曾祖父起,袁氏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他自己也位居三公,其家族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稱。袁紹早年任中軍校尉、司隸校尉,曾指揮誅殺宦官。初平元年(190年),他被推舉為關東聯軍盟主。手下有大將顏良、文丑、高干、朱靈、韓莒子、張郃、呂曠等上百員,謀士有荀諶、許攸、郭圖、審配、田豐、管寧等數十人。在漢末群雄割據的過程中,袁紹先占據冀州,后先后奪得青州、并州。在建安四年(199年)的易京之戰中擊敗幽州公孫瓚,統一河北,勢力達到頂點。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戰中大敗于曹操。建安七年(202年),袁紹在平定冀州叛亂之后病亡。
郭圖,(?-205年)字公則,潁川人。漢獻帝初平二年(191年),和荀辛評、高干、張導共同說服韓馥出讓冀州,東漢末年袁紹帳下謀士。官渡之戰時力主趁機偷襲曹操大營,在此計失敗后為免責而歸罪于率軍偷襲曹營的張郃、高覽,致使二人背袁投曹。袁紹死后為其長子袁譚效力,于205年和袁譚一同被曹操所殺。
許攸,(?-204年)字子遠,南陽(今河南南陽)人。年輕時與曹操就為好友。漢獻帝永漢元年(189年)袁紹從董卓處逃出奔冀州,許攸跟隨袁紹并成為謀士。官渡之戰時因家人犯法而被收捕,因此背袁投曹,并為曹操設下偷襲袁軍屯糧之所烏巢的計策,袁紹因此而在官渡大敗。后許攸隨曹操平定冀州,因自持功勞屢出狂言觸怒曹操而被殺。
顏良,(?—220),瑯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東漢末年河北軍閥袁紹部將,以勇猛而聞名。建安四年(199),袁紹以顏良、文丑為大將,率精兵十萬,準備攻許(今河南許昌)。建安五年(200),兵進黎陽(今河南浚縣),遣顏良攻打白馬(今河南滑縣)。曹操北救,以荀攸之計分兵渡河,引袁紹西應,自率輕兵掩襲白馬,顏良倉猝迎戰,被關羽刺殺。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小字阿瞞,沛國譙人(現安徽亳州市),漢族,東漢末年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曹魏政權締造者,先后任東漢丞相,后為魏王,去世后謚號為武王。自子曹丕稱帝后,追尊其為魏武帝。以漢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對內消滅二袁、呂布、劉表、韓遂等割據勢力,對外降服了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并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手下有大將典韋、許諸、夏侯淵、夏侯惇、夏侯敦、曹仁、曹洪、曹休、曹真、張遼、張郃、于禁、樂進、徐晃等等上百員,謀士有郭嘉、、荀攸、賈詡、程昱、司馬懿等數十員。
任峻,(?-204年),字伯達,河南中牟人。董卓作亂時,任峻勸說中牟令楊原治理河南,抵抗暴亂。適逢曹操起兵,任峻召集宗族家客數百人投曹操。每次出征負責補給,后任典農中郎將負責屯田,保證了軍糧供給。官渡之戰任峻負責軍備糧草供應,在任峻護衛下擊退了袁軍多次對糧草的襲擊。曹操任命為長水校尉,都亭侯。卒于204年,謚號成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