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役,張楊部死亡三千八百九十四人,俘虜二千二百多人,戰馬一千二百匹。張楊、薛洪、楊丑和繆尚等將領均死于亂箭之下。已方陣亡四百九十五人,傷二百七十四人。裴元紹安排人員將張楊部死亡人員挖坑埋葬,已方傷員送回晉陽。馬宇令就地扎營,讓裴元紹負責做俘虜的工作,很快這二千二百多俘虜都轉變為靖勇軍了。
次日午后,在裴元紹的陪同下,馬宇登上了壺關,看著連綿不斷、刀劈斧削般的青山,修建在道路中的雄關巍峨挺拔,確實是易守難攻。關前張楊軍的死亡士兵尸體已都掩埋,戰場已被清理的差不多了,只是山壁和關墻上還有煙火和鮮血的痕跡。
馬宇聽取了馮宓的匯報,檢查了箭弩的情況和滾石檑木。說到守關守城,馬宇道:“敵人來攻,防守必以箭弩為先,若是箭弩不夠時,可在關上設置草簾,收集敵方箭弩作為我用,但要防止火箭。也可將檑木裝上巨刺,系上粗繩,吊于高處,當敵人用云梯攻城時,可將檑木放下做來回搖擺沖擊狀,沖倒撞壞云梯殺傷登城士兵,其勢不可擋,可謂雷神鐵拳。也可裝在車上,用繩索系住垂直砸下去,然后再收上來,再砸下去,如此反復,可謂霹靂錘。再加上其他措施,攻城即為白日做夢一般了。”
裴元紹和馮宓聽了馬宇說的辦法,如此防守,恐怕神仙也難以攻破,深感震撼,視馬宇如同神仙下凡般,佩服的五體投地,連連說道:“好辦法,好辦法,我們馬上就按將軍說的做。”
馬宇又詢問了馮宓如何守好關。馮宓回道:“主公,我主要是做到以下幾點:一是及時獎賞處罰。二是每日放出探馬掌握周邊情況。三是有事及時報告。四是遇敵多用計謀。”
馬宇心中暗想:“看來馮宓是個穩重的將領。”
。。。。。。。。。。
壺關,因形狀似壺而得名。扼太行山之要道,易守難攻,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壺關是典型的干石山區,但在這個時代樹木還是較多的。歷史上漢獻帝建安十一年(206)春,曹操親征高干途中,曾寫下了與壺關有關系的詩歌《苦寒行》。該詩蒼涼悲壯,感情真摯,真實的描寫了彎曲如腸的坂道,北風呼嘯,雪花飛舞,以及大軍遠征的食宿艱難和曹操自己內心的感受。
高干是袁紹外甥,任并州牧。建安九年(204)降曹。建安十年(205)趁曹操北征烏桓時,舉兵反叛占據壺關。在建安十一年(206)春,曹操親征高干途中寫了下面這首詩。
《苦寒行》——東漢末·曹操
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
羊腸坂詰屈,車輪為之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