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你沒回過老家,沒吃過橄欖吧?橄欖清熱解毒、生津化痰。”
“也就自家種有,才能吃到新鮮的原味,供銷社收了果,賣出去是鹽漬過的。”
李阿細將橄欖又遞了一遞,“吃吃看?”
“嗯,謝謝細嫲。”
李抗美猶豫了片刻,伸手連紙包一起接過來。
十數個兩頭尖的橄欖,表皮光滑,摘下來那么多天,依然青得滴溜溜的,堅挺地滲出讓人看了就掉大牙的酸澀味。
“大年豐收味道淡,小年歉收味道好,這是小年結的果子,看著生,吃過后回甘,味道清甜。”
李阿細鼓勵道:“誒,來,嚼一個?”
“嗯”
在李阿細的殷切注視下,李抗美明知是老太太的惡趣味,也拈了一個吃進嘴里。
“咝……”
果不其然,一咬下去,李抗美就被酸得小臉亂擠,皺成一團,口水極速旺盛分泌。
她含住橄欖,倒吸了一口唾液,防止溢出嘴角。
“哈哈哈”
李阿細樂不可支,這孩子太單純、可愛了。
“你怎么不一點兒一點兒地嚼呢?”
“哎喲,真是個聽話的好孩子!讓你嚼一個,你就嚼一個!”
“抗美,對不起,你能原諒細嫲嗎?”
“那棵橄欖樹是你爺爺種下的呢,就算伐掉做木材,也是給你將來出門子用。”
她笑著笑著,竟至傷感道:“你能吃到它結的果子,細嫲很高興。”
慌張是比出來的,陌生的兩個人相處,總要有一個人慌張,都不慌張的話,說明不用繼續相處了。
本來,應該李阿細慌張,李抗美不慌張的,因為不是李阿細拍板,就不會導致李抗美獨自在醫院度過了20余天。
李均夫妻倆多想走,沒有找到可以托付孩子的人,不可能走得了。
而李抗美莫名的慌張,紓緩了李阿細的心情。
中國人的傳統里,是把自己的孩子當小草,讓其野蠻生長,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予取予奪。
別人家的孩子則如珠如寶,輕不得,重不得,生怕委屈了人家的孩子,失信于他人的托付。
李阿細很清醒,她這趟來,是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對李均負責,就算被李抗美折磨,她也無怨無尤。
抱著當丫鬟、保姆的心態,盡可能把李抗美精心侍候到她父母回來為止,是李阿細的初衷。
她一路上憂慮重重的,是擔心李抗美抗拒和她接觸,連侍候的機會都不肯給她。
成年人尚且不能接受如李抗美一樣的遭遇,何況是個孩子?生病時最需要的家人都不在身邊。
李阿細設想過李抗美會蠻橫、會耍小性、會吵鬧、甚至是會自閉,壓根沒想過會是個可憐兮兮的,乖巧、溫順的小姑娘。
順利相認和李抗美主動打包,意圖跟她回家的舉止取悅了她,李均把孩子教育得很好,有禮貌、不嬌氣。
李阿細更是滿意于李抗美能聽話咬下一個橄欖,圓了自己的一個夢想。
她又輕輕揉了揉李抗美的頭,“細嫲喜歡你喲!”
“傻姑娘,吃不了酸就吐出來啊,一會想吃了,就一點兒一點兒嚼,不想吃就不吃了,吃點別的。”
她頓了頓,鄭重的叫道:“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