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軍閥混戰的經過
董卓之亂中平六年(189年),漢靈帝死,何皇后之兄何進入朝輔政,并擁立皇子劉辯即位,史稱少帝。他密謀誅殺了宦官首領蹇碩,并企圖悉誅宦官,獨攬朝政。由此宦官與外戚兩大集團之間的矛盾又趨激烈。宦官張讓、段珪等先發制人,殺死何進。何進黨人中軍校尉袁紹聞訊,遂勒兵洛陽,將宮中宦官二千多人全部誅殺,結束了為時數十年的宦官專權的局面。不久,原何進之黨的并州牧董卓率兵進入洛陽。他下車伊始,即廢掉少帝劉辯,立年僅九歲的陳留王劉協為帝,是為獻帝。董卓**朝政后,放縱其所部胡、漢兵士四出搶掠,燒殺奸淫,無所不為,遂使階級矛盾和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驟然加劇。
獻帝初平元年(190年),袁紹遂糾集后將軍袁術、典軍校尉曹操以及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兗州刺史劉岱、河內太守王匡、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濟北相鮑信等,組成關東軍,討伐董卓。董卓在關東軍的強大壓力下,挾獻帝由洛陽遷居長安,后被司徒王允和部將呂布合謀殺死。董卓部將李催、郭汜又殺王允,逼走呂布,關中大亂。
董卓西逃后,關東軍也隨之瓦解,各割據勢力又展開了相互廝殺,東漢末年軍閥混戰的序幕至此拉開。
官渡之戰關東軍瓦解以后,盟主袁紹利用自己的優越地位,相繼從韓馥和公孫瓚等人手中奪取了冀、幽、青等州之地,遂成為北方最大的割據勢力。關東軍成員曹操也在董卓西遷后,大肆在中原地區擴張勢力。
·············
他先被兗州地方官迎為兗州牧,不久又收編了青州黃巾軍30余萬,勢力大振。建安元年(196年),又迎漢獻帝都許昌,取得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有利地位。兩年以后,又相繼攻殺了呂布,逼降了張繡,勢力擴大到了徐州和南陽一帶,成為和袁紹足以抗衡的力量。
建安五年(200年)十月,袁紹率十萬大軍南下,向曹操發動突然進攻,并迅速攻占黎陽(今河南浚縣東北),進圍白馬(今河南渭縣東)。曹操用聲東擊西策略,解白馬之圍,并陣斬袁軍將領顏良、文丑,退守官渡(今河南中牟)。接著,袁軍主力亦抵達官渡,兩軍相持達半年之久。后袁紹的謀士許攸因進諫受阻,憤而降曹,并暴露了袁紹在烏巢(今河南延津東南)的儲糧據點。
··············
曹操當即率兵五千,假扮袁軍,焚燒了袁軍的烏巢萬余石儲糧,使袁軍軍心動搖。大將張郃率部在前線倒戈,袁軍全線崩潰。曹操乘機麾軍進攻,殲滅袁軍7萬余人,袁紹僅率800余騎,逃回河北。官渡之戰即以曹操的勝利和袁紹的失敗而宣告結束。
曹操不但擁有“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地位,而且他本人也具有非凡的政治才能;他任人唯賢,其部下謀士武將多為“效實之士”;又寬宏大量,能虛心接受部下建議,故內部精誠團結,將帥用命。曹操又處事果斷,“用兵如神”,長于應變,他極高的軍事才能在官渡之戰中得到了充分發揮。
············
而袁紹雖兵力眾多,但他卻自恃門第高貴,放縱豪強兼并,境內百姓不附,可謂失道寡助,故兵雖多而內部不合,離心離德。加之他又任人唯親,剛愎自用,心胸狹窄,又“不知兵要”、“軍令不立”。故在政治和軍事等方面與曹操相比,都處于劣勢。因此說,曹操在官渡之戰中能夠以少勝多,打敗袁紹,就不純屬偶然,而有一定的必然性。
官渡戰后第二年,袁紹憂憤而死,其子袁譚、袁尚又相互爭立,發生火并。曹操乘機先后攻占鄴城,殺袁譚和并州刺史高干,驅逐袁尚,占據了幽、冀、青、并四州之地。后又大破烏桓和袁氏聯軍,收降烏桓和漢人20余萬口,基本上統一了北方地區。
赤壁之戰曹操統一北方以后,想乘勝向南擴張,一舉消滅割據荊州的劉表和割據江東的孫權,進而統一全國,遂于建安十三年(208年)親率20萬,號稱80萬大軍向荊州挺進。這時,荊州牧劉表新逝,繼領荊州牧的劉表次子劉琮懾于曹操的強大兵力,遣使投降。只有被出任江夏太守的劉表長子劉琦和北駐樊城的劉表部將劉備堅持抗曹。
劉備是涿縣(今屬河北)人,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之后,屬漢朝遠支宗室。曾因鎮壓黃巾起義之功,擔任過縣丞、縣尉之職。在后來的軍閥混戰中,亦擁有部分武裝力量。但因實力微弱,只能依靠強大的軍閥,故一直沒有固定地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