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油又問道:“萬一觀兒暈船怎么辦?”
“呃……”
扁罐只想著跟老婆顯擺自己的航海技術,順便帶畢觀游玩幾個風景絕佳的海島,卻沒有想到這一層來。
畢觀淺淺笑道:“沒關系的,如果暈船,就在海州游覽也行。”
蘇油也就沒再說什么:“夫妻之間就是多體諒,什么事情都商量著來。觀兒你也別事事遷就,還有那些家產,你要是管理起來嫌麻煩,就委托給史家的信托行。”
“你文理皆精,所作的《倫理訓類》,太皇太后和陛下都贊過的,還是要多在學術上下功夫,別因為家中瑣事,辜負了這份天資。”
這刻畢觀心里真是萬分感動,低頭道:“是,謝謝爹爹。”
……
庚午,北方普遍降雨,遼國的旱情終于得以徹底解除。
不過這次雨來得又有些偏猛,遼主以大雨罷獵。
遼國這幾年的霉運,走得頗有大宋熙寧年后期的風范。
乙酉,命呂大防為西京奉安神宗御容禮儀使。
九月,乙卯,發太皇太后冊寶于大慶殿。
丙辰,發皇太后、皇太妃冊寶于文德殿。
禮制是個繁瑣的東西,神宗朝的余事,到今日方算是完全走完。
……
河東路,太原府。
河東路提點刑獄畢仲游穿著麻衣草鞋,戴著斗笠,一副力夫的樣子,正在太原府常平倉對面的旗亭里喝著大碗茶。
太原府往北三百五十里,就是黃嵬山和雁門山重要隘口陽武寨,陽武對面,便是遼國最南邊的一座城市——武州。
河東路按訪使劉正夫穿著一身道袍,一手舉著一張占卜行醫的布招,一手拿著游醫的鈴鐺走了過來。
牽一發動全身,河東路乃軍事重要地區,武人在這里的勢力龐大。
現在已經查明,太原府常平倉使黃圖祿,勾結祈州通判華中佑,陽武寨知寨史文韜,將太原府、祈州地常平倉相互添撲,調出糧食,用于走私。
為了填補走私空缺,去年朝廷寬減役錢,兩人聯手做賬,將寬剩錢通通轉到了常平務上,又在朝廷賑濟北方旱災的時候,不顧百姓死活,克扣救災糧!
而且令人發指的是,救災糧兩人沒有用來填補虧空,而是喪心病狂走私去了遼國!
蘇油恢復常平,增設救災倉,目的就是平準北方糧食價格,如今宋地河北四路的糧價,基本還能控制在七百文一石。
然而遼國災情嚴重,一石糧食能夠賣到一貫半以上,兩斛就能換到一頭牛犢,中間是翻倍的差價。
臨行前蘇油曾經交代過三人,北方軍事為重,此行的目的主要還是解決問題,得注意度的問題。
不能傷筋動骨,不能過度擴大打擊面和增加打擊力度,要注意收著點。
可是等到三人到了河東,見到滿目瘡痍的景象,不由得義憤填膺。
老農攀著劉正夫的馬韁哭喊:“朝廷屢降申斥,要顧念我們,可救災的糧食在哪里?在哪里?”
畢仲游坐鎮太原,調閱刑檔,發現河東路諸處牢獄都裝滿了人,里邊多是因饑餓而流離就食的災民。
御史呂陶按視常平,卻發現一路的賬冊盡皆完善,抽檢倉庫,各地常平倉除去救災的那部分,也算是充實,賬面沒有什么問題。
但是賬面再怎么扎實,也和河東路的實情明顯不符,很明顯,救災糧莫名其妙地沒了去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