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這是前人栽樹后人乘涼,估計等這些學子學成歸來,漏勺已經別處為官了。
擔心這些選出的士子家中不同意,漏勺決定一家家走訪,親自耐心勸說。
殊不料漏勺完全是自己想多了,以蘇家學閥自家的教學質量,自然遠非尋常人戶可比。
對蘇家人來說,一個進士功名輕輕松松,但是在王老員外這種家庭眼里,不啻難如登天。
漏勺還擔心這些人家寧愿讓自己孩子在當地培養,也不愿意讓他們遠赴幾千里求學呢,卻不知對這些人家來說,乃是求之不得的機會。
畢竟不是誰家都如蘇家子弟一般,“莫道登科難,小兒如拾芥”,二十歲前取功名取成了慣性。
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雖然是明代才流行的諺語,但是現在是出五大家并出的朝代,可想而知,科舉的難度,其實比明代還要高。
果然,就聽王老員外呵呵直笑:“官府如此恩遇,子正學有所成,歸來上報皇恩,下惠鄉梓,乃是當然之理。”
“何況入仕之前先得觀政,今后起步就比別人先得一頭籌。探花郎為本路學子思慮得如此周全,合路父老,都銘感探花之德。”
漏勺倒是沒有想到事情完成得如此輕易,反倒有些不知道接下來干啥了:“呃,那就如此說定了?”
“說定了!此等大喜事,當開宴席,好好款待探花一番!”
接下來就是聊家常了,聽王老員外講,王河村乃是咸淡水交界的地方,蔣漕帥大搞圍田,王河村也在范圍以內。
不過王河村和別村不同,別村引淡水沖田,又利用河水泛淤,如今那些灘涂要不種稻,要不種草養牲畜,都有了收成。
王河村河流小,海潮足,因此灘涂都還荒著,沒法種植,那些水泥防波堤上,如今都長滿生蠔了。
漏勺一聽,我靠,走,看看去!
來到防波堤上,正值退潮時分,漏勺就看到整個灣子潮水線下的防波水泥塊上,左右數里,全是密密麻麻附著其上的生蠔。
漏勺都驚呆了,喃喃道:“它們……它們怎么這么喜歡水泥?”
王老員外說道:“是啊,再過幾年,這些蠔就會讓防波堤更加牢固,估摸著到時候,堤內也差不多可以種些東西了……”
漏勺都興奮壞了:“還種什么地啊!咱養蠔不是更好?!它們喜歡水泥,我就給它們水泥!”
這回輪到王老員外驚呆了:“這東西……還能養?”
“能不能養,試試不就知道了?”漏勺打開書包,取出紙筆唰唰寫下一張紙條,蓋了自己的印信交給王樹:“將這個送去市舶司,讓努爾馬開船拉東西過來,咱試試看!”
等到第三天,王河村外來了一艘賊漂亮的小帆船,一村人都跑到海邊碼頭上圍觀。
小帆船是扁罐送給漏勺的,是按照皇家海軍學院游艇興趣小組的最新方案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