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對秉常來說,不能不說是一種幸運。
兩年前,在終于嵬名氏的部族首領們的一再請求下,梁太后和梁乙埋不得不讓自己開始“親政”。
為了和梁家對抗,自己也不得不尋找對付母黨的力量。
恢復父親的政治主張,無疑是一個孝子應該具備的行為,也是一面很好用的大旗。
雖然實權不在自己手里,但是通過為自己延請教師,學習漢族儒家文化,提拔與宋朝作戰中被俘虜的漢人文士為“翰林”,了解學習宋朝禮儀制度,漸漸的,自己身邊也收攏了一些人才。
還有從祖地過來的紅衣大和尚,也是他的教師。
這些人,正在自己的授意之下,積極籌備廢除“蕃儀”,“復行漢禮”。
但是如同自己這個親漢的蕃人一樣,西夏親蕃的漢人也有很多。
人才哪里都難得,家梁就是秉常心中,西夏最大的人才。
文武雙全,樞密副使,知機密事,如今更是成了西夏的提舉飛龍苑使。
但是這個人不可用,飛龍院,主管御用馬匹,同時兼領“防護宮城,警捕盜賊”之事,是梁氏絕對信任的人,負責監視自己。
不過秉常對他恨不起來,這人外表粗獷,但是內心細膩風雅,更重要的是品德高尚,和梁家人完全判若云泥。
對自己的發妻和妻族也非常照顧,所得俸祿,聽說盡數交給族中,但有婚喪嫁娶,全從里邊支付。
對自己也從來都是守足了臣禮,親政之前,眾臣都是拜見太后然后直接奏事,只有家梁,在拜見太后之后,還要給自己行禮,然后奏事。
三年時間,耗盡了國用和舉國所產的精鋼,而民不知怨。
而在三年之后,家梁獻上了五千新款鐵鷂子鍛鋼精甲,一萬馬具皮甲,三萬青鋒兵刃。
西夏軍力不但盡復舊觀,鐵鷂子還能從三千升至五千!
這是一份連最苛刻的人都會滿意的答卷,梁太后準備重賞家梁,卻被家梁平和地拒絕了。
為了工期,鐵冶上死了不少工匠,家梁上書自劾,請求中書懲罰。
結果被梁乙埋叫去痛罵了一頓,你這樣的都還要被懲處,老子是不是就該抹脖子?
官不升可以,那就平調,屹多埋和永能在外帶兵,你就給我看好京師,尤其是那個不安分的皇帝,對了還有,賞金五百,興慶府甲第一所,不準推辭!
可惜啊,梁家能給他的東西,朕現在還給不了……
秉常想起了家梁回京陛見,向自己謝恩那一次,第一次覲見便勸告自己孝道,言道不承父志固然是不孝,違拗母親的意思同樣是不孝。
《孝經左契》曰:“元氣混沌,孝在其中,天子孝,龍負圖;庶人孝,林澤茂。”
《禮記》:孝者,畜也。順于道,不逆于倫,是之謂畜。
故孝者,善事父母者。子承老也。
一個“承”是奉承,一個“蓄”,是厚養。
如今父不在而母存,且父母之意互左,作為兒子該怎么辦?
自然是先“蓄”母意,后“承”父志。
言下之意,是老爸已經死了,他的意志要繼承,也應當排在活著的母親的意志之后。
等你媽死了,你在改行你父親的遺志也不晚。
而自己聽信身邊有心人的挑唆,母子不和,必然會給西夏帶來巨大的災難。